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AI成为了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议题,各种产品如AI PC、AI手机、AI扫地机器人等纷纷涌现,似乎万物都在向AI化迈进。
作为行业领导者,苹果在这一年中展现出了相对低调和谨慎的态度。除了在最新的iOS系统中展示了一些「机器学习」的功能之外,苹果并没有过多地公开其在AI领域的进展。
然而,根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的最新报道,苹果正在秘密研发AI眼镜和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
图片来源:AI生成
事实上,自2024年起,越来越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例如,三星的Galaxy ring和AI Pin,尽管还未正式上市,但已经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在CES上备受瞩目的Rabbit R1,其创始人吕骋也预测,未来的产品形态可能会是一个基于TWS形态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所以,消费电子行业的下一个热点会是可穿戴智能设备吗?
下一代终端设备,黎明不远?
据彭博社马克·古尔曼爆料,苹果全新的智能眼镜将会比Apple Vision Pro更加便宜,产品形态类似Meta Ray-Bans智能眼镜,配有内置扬声器、摄像头、健康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功能,用户可以在没有显示屏的情况下与之对话。
至于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其在Apple的内部代号为B798。大小和现有AirPods几乎相同,加入了低功耗摄像头,可调用AI功能对用户的日常使用提供帮助。
身在XR行业的刘平告诉钛媒体App,如果苹果愿意,在现有Apple Vision Pro的基础上,砍掉对外显示眼部状态的显示屏就可以获得一个重量更轻、佩戴舒适度更好、价格也更便宜的眼镜产品。目前行业的相关供应链已经很是成熟,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来说,做一个眼镜产品不是难事。
苹果的两款新品,一同指向了用于长时间佩戴、可以时刻保持在线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这种似乎并不新鲜,但也从未大红大紫的产品。
早在2012 年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Glass横空出世,被认为将会是定义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产品。
Google Glass可以显示天气、消息、电话等信息,也可以用来拍照、录视频、导航,或者唤起Google Assistant帮助你搜索内容。即便是在十年之后,这也不能说是落后的概念。
尽管Google Glass在技术上表现出其“先锋”的特点,但从实际应用中来看,它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首先,尽管官方宣称其标准续航时间为6小时,但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在频繁拍照和录像的情况下,其续航时间可能仅为2小时,而这正是Google为这款产品所强调的主要功能之一;其次,由于Google Glass配备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引发了隐私和社交隔阂问题,使得佩戴者周围的人可能会担心自己被未经许可地拍摄或录音,从而产生了警惕和不安的情绪。
受限于彼时的硬件算力、制程工艺、网络基础设施、社会接受程度,无论是Google Glass还是随后国内跟上的百度Eye,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记得这款产品,也算是帮助后来的一系列可穿戴智能设备在社会中建立了认知。
进入2024年,新形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在AI和算力的同步加持下,似乎开始了又一次的「攻势」。
图片来源:AI生成
在最近结束的MWC展会上,三星智能戒指Galaxy Ring首次公开展示。这款产品不仅具备健康追踪功能,如心率和睡眠监测,还会根据用户的身体状态给出评分。此外,Galaxy Ring还拥有与智能手机相似的非接触式支付功能。
三星方面透露,未来将通过其可穿戴设备,进行无创血糖监测和血压传感,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除了传感器需要突破外,三星方面也指出,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健康理解。
三星电子数字健康团队负责人Hon Pak表示,“想象一下,这个大型语言模型充当我的数字助理,同时查看我的医疗记录、生理数据、我与移动设备的互动情况。这将带来更多的洞察力和个性化的机会,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在此期间提供帮助。”
除了苹果、三星这样的消费电子超级巨头外,很多厂商也嗅到了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机遇。
2023年11月,美国科技公司Humane发布了可穿戴智能设备——Ai Pin,以全新的人机交互理念和搭载GPT大模型等特点,快速在国外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
Ai Pin是一款无屏幕智能设备,完全依靠语音和手势来完成交互,以磁吸的形式佩戴在用户的衣服上,支持常规手机上的通话、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功能。Ai Pin本体重量约34克,磁吸电池重量为20克,售价699美元,订阅费每月24美元,预计于2024年3月发货。
图片来源:Rabbit官方视频
2024年1月10日,前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发布了Rabbit R1。这款产品具备交互式问答功能,在绑定Uber、Spotify等账号后,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播放音乐、打车、订餐、规划旅行等。
Rabbit R1具备视觉识别功能,可以识别冰箱里的食物并为用户规划低热量晚餐。该产品利用自家的大型动作模型(LAM)学习并重复用户在PC端的操作。用户只需发出语音指令,Rabbit R1就能重复此前在PC端的功能。
虽然Rabbit R1并不是一款「可穿戴」设备,但从其设计理念上,一款「可移动」智能设备,也许就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试制品。吕骋在视频对话中曾表示,Rabbit R1是一款从软件角度出发而非硬件的产品。由于当前芯片和主板技术的限制,Rabbit R1的大小只能达到「半个iPhone Pro Max」的程度。
不过未来的Rabbit产品形态可能会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TWS耳机上,或者以智能手表的形式出现。「如果是一个像Airpods Max一样大的产品,我们早就能够做出来了」吕骋补充道。
钛媒体App根据Canalys此前公布的数据测算,全球智能可穿戴腕上设备总出货量达到了1.845亿台,相比2022年的1.828亿台,仍保持了增长态势。在全球消费电子普遍疲软的时间点上,可穿戴智能设备体现出足够的韧性。
算力与AI,产品背后的源动力
图片来源:AI生成
在越来越多在前台展示给公众的产品之外,可穿戴设备的迅速升温,离不开背后算力、人工智能和厂商用户学习能力的逐年提高。
目前,高通最新的可穿戴设备芯片是2022年发布的骁龙W5+,为可穿戴平台打造,采用4nm工艺,支持低功耗状态功能,即引入了深度睡眠和休眠这两个工作机制,让同样是300mAh电池的手表,在换装W5+后可以多使用15小时。钛媒体App从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方面获悉,W5+的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
曾在国内某大厂负责智能手表研发的李天告诉钛媒体App,在智能穿戴设备方面国内厂商其实不缺想法和方案,但往往会在芯片层面遇到天花板。
“国内厂商的高端智能产品用的基本都是高通的方案,虽然比不上苹果的芯片,但也是能买到的最好的选择。往往我们想做一个24小时standby的功能,最后到了产品层面,要不就是算力达不到要求,要不就是功耗过高影响续航,就只能放弃掉。考虑到无论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眼镜,都只有很小的空间容纳电池,因此导致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正因高通芯片的性能不佳,苹果和三星得以凭借在芯片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在这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据《电子时报》报道,三星正在测试在SF3 节点上制造的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这是三星使用3nm工艺的首款芯片,预计将设计用于可穿戴设备。公司很可能会在三星 Galaxy Watch 7和其他设备发布之际,正式推出这款芯片。
在苹果这边, 最新款Apple Watch Ultra 2 所搭载的全新 S9 SiP 芯片所采用的双核中央处理器,具有56亿个晶体管,相比上一代增加了60%之多。而新的四核神经网络引擎,处理机器学习任务的速度最快达两倍。得益于领先的算力, Apple Watch Ultra 2支持了全天候的double-tap手势,当用户不方便使用手指触控屏幕进时,只要将食指和大拇指捏合在一起,就可以触发接听电话等操作。
虽然,目前Apple Watch Ultra 2所采用的芯片仍为5nm工艺。但是,有消息称苹果下一代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采用和iPhone 15 Pro相同的3nm工艺,其性能与功耗也要好于现有的产品。
图片来源:AI生成
除了核心芯片之外,具有边缘智能能力的MEMS芯片也正在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续航表现提供助力。像是生活中常见的智能手表,之所以能够每天监测自己是否完成了锻炼目标,就是依靠MEMS实时监测加速度的变化,从而获知佩戴者运动的状态。运动时加速度计MEMS检测到一个周期性的正弦波,通过计算波峰、波谷的数量,就知道佩戴者每天运动的步数是否达标。
像智能手表、TWS耳机,只需要为加速度计MEMS保留一个很小的供电,就可以让大部分系统保持待机状态,无需调用核心芯片,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节能的效果。以ADI的ADXL367 MEMS芯片为例,针对于TWS真无线的耳机,ADXL367已经集成了单击、双击的监测算法,因此不需要TWS厂商去做算法分析,MEMS可以通过判断输出波形来确定用户是不是在做一个或者双击的动作,从而解放中央处理器的计算压力。
除芯片外,如今的人工智能也在一日千里的发展。
以GPT3.5和GPT4为例,早先版本的GPT3.5的参数规模是1750亿,最新款的GPT4的参数规模已经达到了1万亿。而更大的参数规模,就意味着模型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越强,可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和问题,
吕骋在与This Week in Startups的对话中,曾表示如今大模型的普及,对于人与设备的语音交互有着重要的意义。吕骋透露,上一次创业时推出的渡鸦智能音箱产品,受制于人工智能的水平,其语音识别正确率只有73%-74%,不能让人满意。而在2024年的大语言模型帮助下,如今Rabbit R1可以以70种方式去理解同一句话,语音识别正确率大幅提高。
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相关厂商也已经开始了布局,像是华米就在MWC 2024展会期间发布了由AI大模型语言驱动的Zepp Flow。不同于以往的产品,Zepp Flow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无需特定的命令短语,且能做到高效识别和精确理解。
而在此前,vivo已经在vivo Watch 3上发布了蓝河操作系统,内置了蓝心大模型。虽然暂时只能能够提供AI创作智能表盘等功能,但也算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有智能手机和PC的映衬,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一轮集中爆发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但正所谓「好饭不怕晚」,在芯片技术的加持之下,乘着大模型发展的东风,在一个接受程度更高、科技气氛更加活跃的社会环境中,也许就能够实现当年Google Glass改变世界的梦想。(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吴泓磊 编辑/钟毅,文中刘平、李天为化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Comments(1)
The maintenance dose should be one fourth of the usual initial dose given at the usual fixed interval of 6, 8, or 12 hours safe place online to order cytotec These methods can be sub categorized into methods of drug modulation, methods of BBB BTB modulation, mechanical disruption of the BBB BTB and complete BBB BTB bypass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