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机遇,苹果、三星再战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否实现当年Google Glass的梦想?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AI成为了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议题,各种产品如AI PC、AI手机、AI扫地机器人等纷纷涌现,似乎万物都在向AI化迈进。

作为行业领导者,苹果在这一年中展现出了相对低调和谨慎的态度。除了在最新的iOS系统中展示了一些「机器学习」的功能之外,苹果并没有过多地公开其在AI领域的进展。

然而,根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的最新报道,苹果正在秘密研发AI眼镜和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

AI新机遇,苹果、三星再战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否实现当年Google Glass的梦想?

图片来源:AI生成

事实上,自2024年起,越来越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例如,三星的Galaxy ring和AI Pin,尽管还未正式上市,但已经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在CES上备受瞩目的Rabbit R1,其创始人吕骋也预测,未来的产品形态可能会是一个基于TWS形态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所以,消费电子行业的下一个热点会是可穿戴智能设备吗?

下一代终端设备,黎明不远?

据彭博社马克·古尔曼爆料,苹果全新的智能眼镜将会比Apple Vision Pro更加便宜,产品形态类似Meta Ray-Bans智能眼镜,配有内置扬声器、摄像头、健康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功能,用户可以在没有显示屏的情况下与之对话。

至于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其在Apple的内部代号为B798。大小和现有AirPods几乎相同,加入了低功耗摄像头,可调用AI功能对用户的日常使用提供帮助。

身在XR行业的刘平告诉钛媒体App,如果苹果愿意,在现有Apple Vision Pro的基础上,砍掉对外显示眼部状态的显示屏就可以获得一个重量更轻、佩戴舒适度更好、价格也更便宜的眼镜产品。目前行业的相关供应链已经很是成熟,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来说,做一个眼镜产品不是难事。

苹果的两款新品,一同指向了用于长时间佩戴、可以时刻保持在线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这种似乎并不新鲜,但也从未大红大紫的产品。

早在2012 年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Glass横空出世,被认为将会是定义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产品。

Google Glass可以显示天气、消息、电话等信息,也可以用来拍照、录视频、导航,或者唤起Google Assistant帮助你搜索内容。即便是在十年之后,这也不能说是落后的概念。

尽管Google Glass在技术上表现出其“先锋”的特点,但从实际应用中来看,它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首先,尽管官方宣称其标准续航时间为6小时,但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在频繁拍照和录像的情况下,其续航时间可能仅为2小时,而这正是Google为这款产品所强调的主要功能之一;其次,由于Google Glass配备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引发了隐私和社交隔阂问题,使得佩戴者周围的人可能会担心自己被未经许可地拍摄或录音,从而产生了警惕和不安的情绪。

受限于彼时的硬件算力、制程工艺、网络基础设施、社会接受程度,无论是Google Glass还是随后国内跟上的百度Eye,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记得这款产品,也算是帮助后来的一系列可穿戴智能设备在社会中建立了认知。

进入2024年,新形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在AI和算力的同步加持下,似乎开始了又一次的「攻势」。

AI新机遇,苹果、三星再战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否实现当年Google Glass的梦想?

图片来源:AI生成

在最近结束的MWC展会上,三星智能戒指Galaxy Ring首次公开展示。这款产品不仅具备健康追踪功能,如心率和睡眠监测,还会根据用户的身体状态给出评分。此外,Galaxy Ring还拥有与智能手机相似的非接触式支付功能。

三星方面透露,未来将通过其可穿戴设备,进行无创血糖监测和血压传感,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除了传感器需要突破外,三星方面也指出,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健康理解。

三星电子数字健康团队负责人Hon Pak表示,“想象一下,这个大型语言模型充当我的数字助理,同时查看我的医疗记录、生理数据、我与移动设备的互动情况。这将带来更多的洞察力和个性化的机会,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在此期间提供帮助。”

除了苹果、三星这样的消费电子超级巨头外,很多厂商也嗅到了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机遇。

2023年11月,美国科技公司Humane发布了可穿戴智能设备——Ai Pin,以全新的人机交互理念和搭载GPT大模型等特点,快速在国外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

Ai Pin是一款无屏幕智能设备,完全依靠语音和手势来完成交互,以磁吸的形式佩戴在用户的衣服上,支持常规手机上的通话、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功能。Ai Pin本体重量约34克,磁吸电池重量为20克,售价699美元,订阅费每月24美元,预计于2024年3月发货。

AI新机遇,苹果、三星再战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否实现当年Google Glass的梦想?

图片来源:Rabbit官方视频

2024年1月10日,前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发布了Rabbit R1。这款产品具备交互式问答功能,在绑定Uber、Spotify等账号后,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播放音乐、打车、订餐、规划旅行等。

Rabbit R1具备视觉识别功能,可以识别冰箱里的食物并为用户规划低热量晚餐。该产品利用自家的大型动作模型(LAM)学习并重复用户在PC端的操作。用户只需发出语音指令,Rabbit R1就能重复此前在PC端的功能。

虽然Rabbit R1并不是一款「可穿戴」设备,但从其设计理念上,一款「可移动」智能设备,也许就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试制品。吕骋在视频对话中曾表示,Rabbit R1是一款从软件角度出发而非硬件的产品。由于当前芯片和主板技术的限制,Rabbit R1的大小只能达到「半个iPhone Pro Max」的程度。

不过未来的Rabbit产品形态可能会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TWS耳机上,或者以智能手表的形式出现。「如果是一个像Airpods Max一样大的产品,我们早就能够做出来了」吕骋补充道。

钛媒体App根据Canalys此前公布的数据测算,全球智能可穿戴腕上设备总出货量达到了1.845亿台,相比2022年的1.828亿台,仍保持了增长态势。在全球消费电子普遍疲软的时间点上,可穿戴智能设备体现出足够的韧性。

算力与AI,产品背后的源动力

AI新机遇,苹果、三星再战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否实现当年Google Glass的梦想?

图片来源:AI生成

在越来越多在前台展示给公众的产品之外,可穿戴设备的迅速升温,离不开背后算力、人工智能和厂商用户学习能力的逐年提高。

目前,高通最新的可穿戴设备芯片是2022年发布的骁龙W5+,为可穿戴平台打造,采用4nm工艺,支持低功耗状态功能,即引入了深度睡眠和休眠这两个工作机制,让同样是300mAh电池的手表,在换装W5+后可以多使用15小时。钛媒体App从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方面获悉,W5+的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

曾在国内某大厂负责智能手表研发的李天告诉钛媒体App,在智能穿戴设备方面国内厂商其实不缺想法和方案,但往往会在芯片层面遇到天花板。

“国内厂商的高端智能产品用的基本都是高通的方案,虽然比不上苹果的芯片,但也是能买到的最好的选择。往往我们想做一个24小时standby的功能,最后到了产品层面,要不就是算力达不到要求,要不就是功耗过高影响续航,就只能放弃掉。考虑到无论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眼镜,都只有很小的空间容纳电池,因此导致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正因高通芯片的性能不佳,苹果和三星得以凭借在芯片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在这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据《电子时报》报道,三星正在测试在SF3 节点上制造的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这是三星使用3nm工艺的首款芯片,预计将设计用于可穿戴设备。公司很可能会在三星 Galaxy Watch 7和其他设备发布之际,正式推出这款芯片。

在苹果这边, 最新款Apple Watch Ultra 2 所搭载的全新 S9 SiP 芯片所采用的双核中央处理器,具有56亿个晶体管,相比上一代增加了60%之多。而新的四核神经网络引擎,处理机器学习任务的速度最快达两倍。得益于领先的算力, Apple Watch Ultra 2支持了全天候的double-tap手势,当用户不方便使用手指触控屏幕进时,只要将食指和大拇指捏合在一起,就可以触发接听电话等操作。

虽然,目前Apple Watch Ultra 2所采用的芯片仍为5nm工艺。但是,有消息称苹果下一代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采用和iPhone 15 Pro相同的3nm工艺,其性能与功耗也要好于现有的产品。

AI新机遇,苹果、三星再战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否实现当年Google Glass的梦想?

图片来源:AI生成

除了核心芯片之外,具有边缘智能能力的MEMS芯片也正在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续航表现提供助力。像是生活中常见的智能手表,之所以能够每天监测自己是否完成了锻炼目标,就是依靠MEMS实时监测加速度的变化,从而获知佩戴者运动的状态。运动时加速度计MEMS检测到一个周期性的正弦波,通过计算波峰、波谷的数量,就知道佩戴者每天运动的步数是否达标。

像智能手表、TWS耳机,只需要为加速度计MEMS保留一个很小的供电,就可以让大部分系统保持待机状态,无需调用核心芯片,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节能的效果。以ADI的ADXL367 MEMS芯片为例,针对于TWS真无线的耳机,ADXL367已经集成了单击、双击的监测算法,因此不需要TWS厂商去做算法分析,MEMS可以通过判断输出波形来确定用户是不是在做一个或者双击的动作,从而解放中央处理器的计算压力。

除芯片外,如今的人工智能也在一日千里的发展。

以GPT3.5和GPT4为例,早先版本的GPT3.5的参数规模是1750亿,最新款的GPT4的参数规模已经达到了1万亿。而更大的参数规模,就意味着模型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越强,可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和问题,

吕骋在与This Week in Startups的对话中,曾表示如今大模型的普及,对于人与设备的语音交互有着重要的意义。吕骋透露,上一次创业时推出的渡鸦智能音箱产品,受制于人工智能的水平,其语音识别正确率只有73%-74%,不能让人满意。而在2024年的大语言模型帮助下,如今Rabbit R1可以以70种方式去理解同一句话,语音识别正确率大幅提高。

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相关厂商也已经开始了布局,像是华米就在MWC 2024展会期间发布了由AI大模型语言驱动的Zepp Flow。不同于以往的产品,Zepp Flow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无需特定的命令短语,且能做到高效识别和精确理解。

而在此前,vivo已经在vivo Watch 3上发布了蓝河操作系统,内置了蓝心大模型。虽然暂时只能能够提供AI创作智能表盘等功能,但也算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有智能手机和PC的映衬,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一轮集中爆发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但正所谓「好饭不怕晚」,在芯片技术的加持之下,乘着大模型发展的东风,在一个接受程度更高、科技气氛更加活跃的社会环境中,也许就能够实现当年Google Glass改变世界的梦想。(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吴泓磊 编辑/钟毅,文中刘平、李天为化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Like (1)
Previous 2024-03-15 19:12
Next 2024-03-15

相关推荐

  • Sora为何没能诞生在中国?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在提示框内输入“中世纪小号手”,打开音效开关键,点击生成视频,一个4秒的AI生成视频便跃然于屏幕上。人们不仅能看到一个身穿中世纪宫廷服饰乐手的画面,还能听到乐手吹小号的声音。 北京时间3月10日,硅谷一家AI初创公司Pika lab(以下简称Pika),推出自研视频生成模型的新功能,可同时生成画面和声音。此前,人们看到的所有AI生成的视频都没有声音。此功能尚未向公众开放,但足以让人见识到AI的进化之快。 今年2月16日,OpenAI发布文字生成视频的大模型Sora。根据简单几句提示,Sora便能准确“理解”文本,生成长达60秒的视频,引发全球关注。一些业内人士将Sora的问世称为视频生成领域的“ChatGPT 时刻”。当地时间3月8日,历经几个月的“宫斗”大戏后,OpenAI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重回董事会,继续推进公司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使命。 Sora的横空出世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距离AGI还有多远,AI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大力出奇迹”的再次验证 发布Sora之前,OpenAI并未向外界透露入局文生视频的想法。直到今年年初,全球文字生成视频赛道的焦点,仍集中在Pika、Runway、Stability AI等初创企业身上。 去年11月底,Pika初代文生视频产品发布,用户输入关键词“马斯克穿着太空服,3D动画”,卡通版的马斯克随即出现,在他身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火箭升入空中,视频只有三四秒,清晰度和流畅度已远超其他产品。彼时,Pika联合创始人孟晨琳接受采访时分析说,“为什么GPT没有用于视频,可能因为他们的资源、人力都集中到了文本模型上。” 两个多月后,Sora惊艳亮相。其技术负责人最新展示的视频中,输入“穿越博物馆的飞行之旅,沿途欣赏众多绘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美丽艺术作品”,AI便生成60秒的长视频,人们跟随镜头,从空中俯冲至博物馆内,在多个画廊、房间穿梭,还会从雕塑边擦身而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刘子纬对《中国新闻周刊》说,OpenAI入局文生视频赛道,并不令人意外。OpenAI始终标榜要实现通用AGI。“朝着AGI发展,AI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看到世界上的种种物理现象。OpenAI一定会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领域发展。视频是发展多模态最重要的一步,包含了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律。” Sora生成的视频效果仍令刘子纬感到震撼。刘子纬3年前便开始研究AI视频生成。相较文字和图片,AI视频生成的技术难度最大,对视频数据的分辨率、内容流畅度、一致性要求高,算力需求大。Sora之前,市面上的同类型产品,大多生成的视频清晰度不高,还会出现画面闪烁、人物变形的情况。Sora生成的视频能保持很好的三维一致性。生成的内容,比如水、云的运动,小鸟在林中飞翔等,主体与环境的交互能一定程度上展现物理世界的真实性。 OpenAI在其官网发布的Sora的技术报告中,强调了Diffusion Transformer(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扩散模型,以下简称DiT)的重要性,这是由两种模型合成的新模型。两种模型的“合璧”是Sora得以成为爆款的关键。Diffusion(扩散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内容生成模型,此前在图片生成领域已展现出强大能力,能生成逼真且高质量的图片。Transformer是GPT这类大语言模型的基础架构。ChatGPT能对答如流,便是因为这一架构能通过预测下一个token(文本的最小单元)出现的概率,更好捕捉上下文信息,生成更符合逻辑的文本。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OpenAI进行视频数据训练的一大“秘籍”,就是将不同尺寸、分辨率的视频拆分成patch(视觉补丁,相当于token),然后直接输入模型学习。OpenAI官方介绍,Sora可以采样宽屏1920x1080p、垂直屏1080x1920p及介于两者间的所有视频。此外,OpenAI还为训练的视频集中生成字幕,可以提高文本保真度及视频的整体质量。 但业内共识是,DiT模型是个公开的秘密,底层技术上,Sora并没有创新。早在2022年年底,DiT就被提出。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威廉·皮布尔斯和纽约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谢赛宁联合发表论文,在文生图领域,创造性地将Transformer与Diffusion融合,一度引发学界轰动。刘子纬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去年起,国际上已有团队在探索利用DiT架构训练文生视频模型,包括其所在团队。“这是很自然的选择。” Sora官网发布的部分由文字生成的视频(截图) 彼时,文生视频模型有多条技术路径,但受限于算力和数据,DiT路径尚未走通,学术团队和创业公司难以全力投入。OpenAI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刘子纬看来,“Sora背后,与其说是模型的突破,不如说是OpenAI大模型系统设计的胜利”。大模型系统设计,涵盖训练数据的细节,OpenAI在算力、人才组织架构上的积累等。这些因素最为关键,但OpenAI在公开信息中几乎只字未提。 Sora复制了ChatGPT的成功经验,再次验证了“大力出奇迹”的暴力美学,以及OpenAI“遇事不决,扩大模型”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壁智能联合创始人刘知远看来,Sora像是AI视频生成的“GPT-3时刻”,它证明数据的价值,高质量、大规模的数据能训练出一个文生视频模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研究员董超长期研究底层机器视觉,目前,正与团队研发多模态模型。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选取哪些数据、如何筛选、如何标注,直接影响模型生成的效果。想要大模型生成高质量的视频,要求训练数据分辨率高,场景细节丰富,人、物、景占比协调等,如果一些场景转场太快,也要被剔除。 Pika联合创始人孟晨琳也提到,一些电影中有很多漂亮的视频,但如果大部分都是人站着说话,动作单一,也不是训练大模型的优质数据。此外,版权问题,也会影响企业收集到足够多高质量的视频。 在董超看来,数据背后,人才团队极为重要,“大模型的训练绝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没有经验根本调不通,通常要团队里最优秀的人来做这件事。国外许多科技公司的顶尖AI人才,都会在一线亲自处理数据,写代码”。 据OpenAI官网介绍,Sora的核心团队共15人。公开资料显示,团队的成立时间尚未超过1年,三位研发负责人中,两人都是2023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其中一人便是前述DiT论文的作者之一威廉·皮布尔斯,另一位蒂姆·布鲁克斯曾在谷歌工作近两年,在伯克利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图片与视频生成。布鲁克斯和另外一位研发负责人阿迪亚·拉梅什都是OpenAI开发的文生图模型DALL-E 3的创造者。 从GPT-3、GPT-3.5再到GPT-4,OpenAI积累了丰富的大数据训练、生成与治理能力,这是支持Sora的“基础设施”。“Sora团队只有十几人,就说明,OpenAI给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底层支持,组织架构、人才管理、基础设施,这才能让有想法的人,真正做出能影响世界的成果。”刘子纬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24-03-15 数字经济
    11.0K
  • 智能手机抢滩AI大模型的背后:发布会上雷声大,线下销售雨点小

    从2023年到2024年,随着新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的加速,消费电子产品也迎来了全新的话题——AI。 目前,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等手机厂商均已发布搭载了端侧大模型的旗舰新品。华为有盘古大模型、小米有MiLM、OPPO有安第斯大模型、vivo有AI蓝心大模型、荣耀有魔法大模型。这些个大模型先后随各自的新品手机发布,一时间变得广为人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智能手机领域沉寂已久的魅族。在春节假期之后官方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全面拥抱AI」。随后发布的魅族 21 PRO,魅族方面甚至不称之为「手机」,而是所谓「开放式AI终端」。 应该说,近一年来AI手机乃至All in AI,几乎成为了智能手机厂商发布会的必选项。 图片来源:AI生成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显示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中,预计约5%会搭载端侧AI运算能力。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表示,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15%。中国市场AI手机份额也将迅速增长,到2027年将占比超过50%。 显然,无论厂商还是数据机构都对AI手机抱有希望。但在实际的销售环节,智能手机的「大模型热」,似乎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状况。 发布会雷声大,销售端雨点小 钛媒体App 在2024年3月上旬,走访了北京多个商圈的十余家智能手机门店,品牌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重点观察了线下渠道对于AI的展示和介绍,以及消费者的关注方向。 从结果来看,AI手机在线下门店的热度,远远不如更加热闹发布会。 小米曾在在发布会上宣称,小米14 Ultra是搭载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小米14 Ultra在进行30倍以上的变焦拍摄时,可以调用 AI 大模型对原始光学数据进行重绘,让模糊细节在算法的调教下变得清晰。 但在在钛媒体App走访的几家小米之家门店中,并未有关于AI方面的任何物料展示和介绍,店员关于手机影像也更多是围绕徕卡影调、长焦、四摄像头等传统配置层面的介绍,并没有关于AI部分的介绍。 在此前旗舰产品荣耀Magic6系列发布时,荣耀一同发布了搭载荣耀自研70亿参数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荣耀CEO赵明表示过去几年,荣耀在AI上投入的成本加起来约百亿元,未来在AI上的投资还会加大。 华为此前也曾宣布HarmonyOS 4系统全面接入了自家的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首批支持机型为Mate 60系列。 图片来源:AI生成 但从线下布置来看,荣耀和华为都没有把AI、大模型当作产品的重点进行展示,没有相关的宣传物料。在询问相关功能时,华为店员表示「只有小艺小艺,没有ChatGPT一类的大模型」。 vivo此前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vivo S18则是首批搭载AI蓝心大模型的产品,该功能支持用户查找文件、作诗写词、看文创图、总结内容、解答难题、整理材料框架等。 OPPO则是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Color OS14系统中将内置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随后发布的OPPO Find X7是首个端侧应用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的手机,通过端云协同,可带来全新的AIGC消除功能与首个AI大模型语音摘要。 从线下的实际情况来看,OPPO和vivo算是相对比较「上心」的厂商。 OPPO店内,产品一侧就有AI手机的字样,在被问到AI手机具体有什么功能时,店员重点展示AI消除功能,即在人像照片中,抹掉背景中的路人,并由AI实现扣去部分的补完,展示效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vivo店内,有着明显的说明牌,介绍「 蓝心小v」的AI功能,包括消除路人、搜索照片、用照片生成漫画、写诗以及常见的AIGC生成图像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每种功能都有一张对应的NFC卡片,消费者用现场样机一碰就可以进入演示环节,省去了与店员沟通的过程。 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OPPO还是vivo,相对于AI功能,处理器芯片、影像配置,仍然处于更明显的产品介绍位置,在店员的介绍中优先级也更高。 综合来看,仅就销售环节而言,小米、荣耀、华为,将自家大模型产品的功能展示给消费者的意愿不高,OPPO、vivo有一定针对性的布置,但也很难说现有的AI消除、生成图片就能完全代表大模型的实力。 此前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曾表示「对于手机企业而言,再不布局大模型就没戏了」,但从2024年3月来看,所谓的布局可能也仅仅是布局,手机发布会上动辄几十亿参数的语言大模型,对于消费者而言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旧的回忆,新的故事 造成手机厂商在销售环节没有过多展示AI功能无非是这几个原因:一是本身AI功能不适合在线下这种场景展示,二是能够展示的效果不好,三则是这些功能不足以促成消费者达成购买。 钛媒体App为此查看了京东、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各家手机厂商的主力产品,除了OPPO之外,在详情页的主要卖点中,AI功能有的不见踪影,有的只占据边角的位置。 如果说智能手机的线下消费相对需要更接地气的表达,那么线上电商平台也没有太多的AI功能宣传,应该可以看出一些厂商对于大模型功能的理解,或许就是所谓「锦上添花」。 大模型当然可以成为发布会上最亮丽的那朵花,但实际上买回去的衣服一定是更好材料(硬件配置)的锦缎织成的。 图片来源:AI生成 从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来看,有着不少熟悉的故事。像是曾经的独立音频芯片、动辄上亿的高像素摄像头、苹果带动的压感屏幕,都曾成为过行业追求的热点,成为红极一时的选项。随后因为种种原因,被手机厂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其背后原因,无非是相关产业的成熟,导致智能手机厂商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去获得一个「亮点」,至于这是不是消费者的「痛点」?能否成为促成产品购买的「卖点」?都无关紧要,毕竟「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关注。 在智能手机行业工作的孙敏告诉钛媒体App,对于智能手机用户而言,能够在智能手机里,不需要语言基础、技术手段、注册、学习,「即插即用」的大模型,本身就是产品对于用户的一种价值。 在如今的激烈竞争中,智能手机厂商很难「腾出手」像科大讯飞、百度那样去All in AI。如何打磨产品,让AI更好的为用户所用,也许才是更加现实的问题。(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吴泓磊 编辑/钟毅,文中孙敏为化名)

    2024-03-15
    21.7K
  • “灯带公司”Nothing发新机了,“买手机送大模型”时代来了?

    文 | 雷科技leitech 3月6日,“卖灯带”的Nothing 发布了旗下第三款手机:Nothing Phone (2a),这也是其第一款中端机型。关于这款手机,雷科技MWC报道团前段时间已进行专门的报道和讨论,它的外观设计很多读者应该都知道,确实独特,很“Nothing”。 现在,Nothing Phone (2a)价格定了:英国本土起售价为 319 英镑(约合人民币 2923 元),美国市场(仅 256GB 版本)售价 34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512),比起英国本土还要便宜不少。 在欧美市场,Nothing 2a(简称,下同)的价格很有竞争力。不过,Nothing 2a这一次的发布最吸引雷科技的在于“买手机送顶级大模型”的全新定价模式。 在 Nothing 发布新机的同时,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在 X(原 Twitter)上宣布,限期购买 Nothing 2a 还送长达一年的 Perplexity Pro 订阅,价值 2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40 元)。 图/ Perplexity 作为当下 AI 搜索引擎的典范,雷科技在多篇报道中都讨论到了 Perplexity,包括在 2023 年度 AI 应用盘点中也进行了重点介绍。而作为一项付费订阅服务,Perplexity Pro 除了支持每天 300 次的 Pro Search,最核心的是可以在底层调用全球最顶级的大模型——GPT-4 Turbo、Claude 3 以及 Mistral Large。 要知道,正常用户想要使用这些大模型通常就要花 20 美元/月,甚至 Mistral Large 还只支持开发者使用,并不面向大众。 如果以美版为例,对于原本就有订阅 Perplexity Pro 的用户来说,价格更是「暴降」至 149 美元(人民币 1000 元出头)。从这个角度,Nothing 2a 感觉更超值。 但随着大模型距离大众越来越近,尤其是顶级大模型的网络效应越来越大,买手机送顶级大模型,这种事情会变成一种未来的常态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按照惯例介绍一下这款手机的基本信息——雷科技是专注于AI硬科技的新媒体,我们高度关注AI手机以及AI硬件,但我们认为,AI目前对手机是锦上添花,决定手机整体体验的“传统因素”依然很重要。 Nothing 2a是一款风格独特的中端手机 了解过 Nothing 手机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这家由一加联合创始人、前一加全球负责人裴宇创建的消费电子品牌,最为独到的地方就是产品设计。 标志性的透明后盖,Glyph 灯条设计,再加之将简约利落的风格贯彻在直屏、中框以及镜头设计上,都在两代 Nothing 正作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 Nothing 2a 上,这些特点大体都得到了保留。 Nothing 2a 的后盖同样是透明设计,不过受限于定位采用塑料而非玻璃,Glyph 灯条数量相比旗舰产品有明显削减,只在镜头附近保留了 3 条,功能一样是在接收电话、音乐播放、通知等情况下以灯效的方式提醒用户。 另外在 Nothing 2a 上,无线充电理所当然没了,后置双摄则从「左上角竖排」换成了「居中横排」。从第一眼来看,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本的竖排设计,不过看多几眼 Nothing 2a 的设计,倒也觉得有些「怪·可爱」。 当然,各花入各眼,如果你觉得丑,那你说得对。 Nothing 在设计上的独特还体现在软件方面,雷科技之前就评测过 Nothing Phone (2),其中谈到了他们在系统(Nothing OS)方面的设计。但总体来说,Nothing OS 还是实打实的类原生系统。 而作为一款中端定位的手机,核心的 SoC 当然也有些不同,Nothing 2a 是采用了联发科天玑 7200 Pro。由于这次 Nothing 2a 是首发天玑 7200 Pro,并没有可供直接对比的机型。不过根据官方公布,天玑 7200 Pro 基于台积电第二代 4nm 工艺,Nothing 2a 的安兔兔跑分则达到 741999,还采用了 3200m㎡ 的均热板。 同时 Nothing 2a 电池内置了一块 5000mAh 电池,支持 45W 快充,放在国内市场或许不够看,但放在欧美市场却是足够领先。 在之前 Nothing Phone (2)评测中,我们就指出了其在拍照方面的「平平无奇」(真的),除了补光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Nothing 2a 虽然搭载了双 5000 万像素广角主摄和超广角镜头,但更别对它有什么期望。Android Police 的评测就指出,Nothing 2a 不仅差异很大、HDR 效果不好,就连拍照体验也和旗舰机型相去甚远。 在正面,Nothing 2a 搭载了一块 6.7 英寸的 1080P OLED 屏幕,刷新率为 120Hz,峰值亮度为 1300nit。其他部分,Nothing 2a 还支持 IP54 级防水防尘、NFC、WiFi 6 以及双立体声扬声器等。 那么,Nothing 2a 跟价值 200 美元的 Perplexity Pro 年度订阅到底是什么关系? 赠送的Perplexity Pro:200 美元/年的AI新搜索 从 ChatGPT 在 2022 年末刚火的时候,人们就热衷讨论大模型对于「搜索」的颠覆性可能。除了各大搜索公司集体「用脚投票」,更灵活的初创公司也早就盯上了 AI 搜索的赛道。 Perplexity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被看好的一家。据 WSJ 最新报道,在即将敲定的新一笔融资中,Perplexity 的估值已经从两个月前的 5.2 亿美元跃升到了 10 亿美元,也从侧面印证了 Perplexity 的「含金量」。 而据官方公告,只要在 3 月 5 日至 3 月 19 日期间购买 Nothing 2a,Nothing 会发送 Perplexity Pro 兑换码到邮箱,只要在 4 月 30 日之前到激活就能享受一年的 Perplexity Pro 订阅。 但 Perplexity 的搜索服务到底能带来什么?Perplexity Pro 又有什么区别? 与传统的搜索体验不同,Perplexity 是利用大模型为搜索查询提供直接答案,而非提供经过复杂算法排序后的一堆网页列表,你不需要多次打开链接、浏览、筛选和理解信息。 但也与直接询问 ChatGPT 这类产品不同,Perplexity 会先访问并学习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相关内容,再围绕问题生成回答,同时也会提供来源以供验证。所以就算都是基于 GPT-4,比起 ChatGPT,Perplexit 往往更聚焦在问题上,信息也更准确。 在 Copilot 模式下,Perplexity 还会帮助用户明确问题来缩小查询范围,以此提高回答的精确度。此外,Perplexity 也在很早就设计了「追问」,沿着之前的问题和回答,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基于提问。 在底层,Perplexity 也一直在更新和增加更先进的大模型,从最早的 GPT-3 升级到 GPT-3.5 以及 GPT-4,从 GPT 扩展到 Claude、Gemini 以及 Mistra Large 等模型,他们还基于 Llama 2、Gemma 以及开…

    2024-03-15 数字经济
    22.9K
  • 《全国法院金融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关于虚拟货币纠纷案件的审理部分(第83-88条)

    (四)关于虚拟货币纠纷案件的审理 会议认为,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的交易炒作活动,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防控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禁止开展和参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清理取缔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和代币发行融资平台。 人民法院审理与虚拟货币有关的纠纷案件时,应当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国家金融监管和产业调控等公共政策的调整情况,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准确认定当事人实施的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法律行为效力。 83.【以虚拟货币为支付对价纠纷的处理】 虚拟货币具备网络虚拟财产的部分属性。当事人之间约定以少量虚拟货币抵偿因互易、劳务等基础关系所生债务的,如果不存在其他无效事由,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有效。当事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交付虚拟货币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因相关政策限制等原因不能实际履行的,可按合同签订时约定给付虚拟货币一方接受相应财产的实际价值确定其赔偿损失范围。当事人假借基础交易合同之名,以虚拟货币为经常性支付工具兑换法定货币或实物商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84.【委托投资虚拟货币纠纷的审理】 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委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上登记注册账户,委托受托人从事投资活动的;或者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或实际上借用他人名义从事投资管理的,可认定双方成立委托投资合同。 合同签订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7 年 9月 4 日)发布之后的,因代理事项违法,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委托合同无效。对委托人因此所受的损失,可以将委托事项的发生原因作为确定过错程度主要考量因素,由当事人分担。 85.【与“挖矿”有关的纠纷】 虚拟货币“挖矿”是指通过专用“矿机”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从案件审理情况看,因“挖矿”引发的纠纷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当事人为通过挖矿活动获取虚拟货币,购买、租赁生产虚拟货币的矿机,因矿机价款支付发生纠纷;一种是融合了矿机买卖、合作分成或托管服务等多重法律关系的合作模式,如当事人双方共同出资购买挖矿机并约定在取得虚拟货币后进行分成,后因卖方未交货或者未分成形成纠纷。 “挖矿”活动因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等带动作用有限等原因,逐渐受到严格管控和有序清退。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根据不同时期公共政策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合理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2021 年 9 月 3 日)发布之前,国家政策并未明确禁止挖矿活动。对此前当事人约定买卖、租赁、保管“矿机”或附加提供相关运营管理、技术开发等服务的合同,诉讼中又以合同标的物或合同目的违法为由请求确认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因政策出台导致合同嗣后履行不能,一方当事人提出解除合同,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对 2021 年 9 月 3 日之后当事人约定买卖、租赁、保管“矿机”或附加提供相关运营管理、技术开发等服务的合同,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案件审理中,一方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有效并请求继续履行合同,另一方主张合同无效的,或者一方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返还财产,而另一方主张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向原告释明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或者向被告释明提出同时履行抗辩,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当事人按照释明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归纳为案件争议焦点,组织当事人充分举证、质证。 86.【用户与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之间的纠纷案件】 用户于《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7 年 9 月 4 日)发布之前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登记注册参与虚拟货币交易,交易平台未履行服务协议导致其损失的,应依法向用户承担违约责任。用户对损失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少相应的损失赔偿额。 用户于《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7 年 9 月 4 日)发布之后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登记注册参与虚拟货币交易,以交易平台或虚拟货币发行人未履行清退义务导致其损失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其向有关部门申请处理。 87.【判项及执行问题】 对当事人要求交付或返还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当查明虚拟货币的持有状况,明确是否具备交付或返还的可能性,并在文书中载明。经审理查明确定不能返还或交付的,应引导当事人提出合理诉求,鼓励当事人就财产性权益达成合意。 经审理查明具备实际履行基础的,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诉请在判项中明确交付或返还虚拟货币,负有交付或返还义务的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依照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相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88.【经济纠纷涉及经济犯罪的处理】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商事案件中,发现行为人以代币发行融资或以从事虚拟货币理财及其他资产管理类活动等名义涉嫌非法筹集资金、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售代币票券等涉众性经济犯罪的,应当及时将犯罪线索移送侦查机关。 侦查机关作出立案决定前,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审理;作出立案决定后,应当裁定驳回起诉;侦查机关未及时立案的,人民法院必要时可以将案件报请党委政法委协调处理。当事人基于基础法律关系而发生的非经营性“虚拟货币”交易或抵偿行为,与上述涉众性经济犯罪无关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023-07-20
    1.2K
  • 苹果手机在华销量大跌24%?华为大涨苹果大跌该咋看?

    文 | 江瀚视野 在世界手机市场上,苹果的龙头地位可谓是有目共睹,就在最近龙头苹果却被传出手机在华销量大跌24%的消息,就在此时华为销量大涨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着苹果的大跌和华为的大涨,我们到底该如何分析? 冰火两重天的苹果与华为 据参考消息的报道,最新数据显示,受激烈竞争和价格压力的影响,苹果公司今年前六周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出现下滑。 报道称,“对比法”技术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六周苹果公司的iPhone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滑24%,使这家美国科技巨头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跌至第四位。 中国竞争对手华为的销售量同比增长64%,主要受Mate 60系列手机的需求推动。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高于上年同期的9%。 数据显示,另一家中国竞争对手vivo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报道称,“对比法”技术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位分析师说,除了华为的复兴外,苹果也在与OPPO、vivo和小米的“激进定价”作斗争。由于iPhone新机型缺乏突出的功能,消费者似乎会在更换新机型之前保留旧机型更长时间。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Counterpoint认为,苹果的iPhone在今年头几周表现不佳,主要来自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的竞争,其中,iPhone在高端市场来自华为手机的竞争,在中档手机市场又受到来自OPPO、vivo和小米等公司采取的激进定价的挤压。 “尽管iPhone 15是一款很棒的设备,但它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没有重大升级,所以消费者觉得现在可以继续使用老一代iPhone。”Counterpoint一位分析师表示。 苹果2024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3年12月30日的自然季度)中国区开始表现不佳。财报显示,苹果大中华市场营收规模为208亿美元(约1493.4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13%,低于预期的235亿美元。 不只中国市场,外界对苹果今年在全球表现都表现出担忧。日前,高盛对其最佳买入名单进行了调整,将苹果公司从名单中除名。这一决定主要基于苹果公司股票近期表现不佳,以及市场对该公司主要产品需求疲软的担忧。资本市场上,自2023年6月以来,苹果公司的股价几乎停滞不前,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却上涨了近22%。这种明显的反差使得苹果公司在高盛的最佳买入名单中显得格格不入。 华为大涨苹果大跌该咋看? 近期,2024年前六周,苹果公司在中国的iPhone销量同比下降24%,在中国智能手机供应商中排名第四,市占率大幅下降。这一消息无疑在科技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华为的销量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苹果手机在华销量的大幅下滑?华为的大涨又该如何解读? 首先,苹果创新不足引发换机动能减弱。近年来,业界普遍认为苹果公司在产品创新上的步伐有所放缓,尤其是相对于华为等中国本土品牌的快速迭代和技术创新。iPhone新机型虽然在硬件配置、系统优化上仍然保持较高水准,但消费者期待的颠覆性创新却相对较少。自从iPhone X之后,苹果似乎陷入了一种设计和技术上的“舒适区”,后续的几代产品在外观和功能上的变化都相对较小。这种缺乏突破性创新的情况导致了消费者对苹果手机的换机动力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更加强烈,一旦苹果手机失去了创新的吸引力,销量下滑几乎成为必然。 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以及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功能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缺乏足以刺激用户更换新机的重大亮点成为了制约苹果销售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高昂的售价也使得部分潜在用户在权衡性价比之后选择了观望或转向其他品牌。 其次,华为高增长在高端市场开始挤压平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智能手机市场,这句话同样适用。当其他手机制造商都在纷纷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品时,苹果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 这些年,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异军突起,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不断突破,尤其是在5G、影像系统、快充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优势。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新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热烈追捧,更是在国际市场上与iPhone直接较量,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这导致了苹果市场份额被进一步挤压,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华为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吸引了原本可能购买iPhone的用户群体。 此外,华为还通过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提升了用户体验。从手机到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华为都在积极布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设备互联方案。这种生态优势使得华为在与其他品牌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第三,安卓阵营已经有了全面对抗苹果的实力。除了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在不断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并且在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服务体系上不断提升。伴随着Android系统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与iOS系统之间的体验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开放生态带来的个性化定制和本地化服务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国产品牌。尤其对于年轻消费群体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价格敏感度更高,这也加速了苹果市场份额的流失。 从技术来说,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使得这些手机厂商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迅速调整和优化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相比之下,iOS系统的封闭性限制了苹果在个性化定制和功能拓展方面的发挥空间,这使得iOS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第四,降价营销虽然有效却持久性存疑。面对销量压力,苹果采取了一系列的营销措施和降价促销活动,以提振市场需求。然而,长期依赖于品牌溢价的苹果一旦开启大幅度降价,虽能在短期内刺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这同时也可能损害品牌形象,影响未来产品的定价策略和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单纯的降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如何持续吸引并锁定消费者,特别是当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价值感知而非单纯的价格时,一旦产品本身无法吸引消费者,那么营销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降价促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需求,但过度依赖价格手段可能会损害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 第五,苹果的核心难点依然是如何重塑消费者信心。苹果真正的挑战在于重振消费者对其创新能力的信任,并重新确立其在全球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导地位。这要求苹果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未来产品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并在软件和服务生态系统层面深化布局,提供无可替代的用户体验。此外,适应中国市场特性,加强本地化服务,提升品牌形象,也是苹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这样,苹果才能有效抵御竞争对手的冲击,稳定并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走出当前销量下滑的困境。 因此,苹果手机在华销量大跌24%的背后反映出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与品牌挑战。对于苹果来说,这次的危机并不小,如何应对正在考验着库克带领的苹果管理层们。

    2024-03-15
    26.5K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Comments(1)

  • order generic cytotec pill的头像
    order generic cytotec pill 2024-11-28 20:54

    The maintenance dose should be one fourth of the usual initial dose given at the usual fixed interval of 6, 8, or 12 hours safe place online to order cytotec These methods can be sub categorized into methods of drug modulation, methods of BBB BTB modulation, mechanical disruption of the BBB BTB and complete BBB BTB bypass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