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商业成功的本质是相通的,即便是不同的产业,背后也都有着相似的逻辑。

特斯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将原本应用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和工艺转移到汽车制造业。这种跨产业的技术转移让特斯拉持续领先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汽车产业的革新。在电动两轮车行业,相似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在新出行理念下,电动两轮车逐渐成为城市中短途出行新风尚,产业规模加速扩大。中国自行车协会也指出,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动两轮车社会保有量约3.5亿辆,远超汽车总体保有量,成为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于出行领域,不仅需要满足需求,还需要充分考虑体验。在雅迪看来,不论是刚需用户,还是个性化玩家,都对产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企业生产制造能力的综合考验。卓越的技术是打造优质产品的基础,往往细节更能体现功力。

作为连续6年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雅迪正在将汽车级的技术、工艺以及设计应用到电动两轮车产品中,刷新行业的标准。2月28日,雅迪冠能再升级,以汽车级工艺实现产品品牌的全面跃迁,三款全新车型雅迪冠能6代 Q50、雅迪冠能6代 T60、雅迪冠能6代 M85正式发布,依托雅迪TTFAR 6.0长续航系统、雅迪方舟智能安控系统以及雅迪智行系统,定义旗舰新基准。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再创先河,“好骑”有了新基准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过去几年,3500元以上的电动两轮车销量增速最高。伴随用户群体的年轻化,对电动两轮车品质的要求也更高。诞生于2020年的雅迪冠能系列,一经推出,便成为行业标杆旗舰,每一代都在划时代,上市第三年便实现了单系列累计销量1500万台的里程碑式突破。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雅迪不断修炼内功的结果。四年时间,冠能系列已成为雅迪的一张名片,每一代都能在旗舰的高标准上不断升级,全面满足用户的多维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高品质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需要能够洞悉到用户内心的真实需求。在冠能系列超千万台销量的背后,雅迪进一步观察到了用户深处的痛点:续航、安全和智能。

2023年,“更高端的长续航电动车”成为雅迪冠能系列的全新定位,推动了行业长续航技术上的升级。沿着这个方向,雅迪科研、市场等相关团队在长期的实地调研发现,用户在这方面的真正痛点不是“无休止加长的续航”,而是“更安心可靠的续航”。

基于用户的需求,依靠雅迪TTFAR 6.0长续航系统,雅迪冠能6代重新定义续航新基准。雅迪常青藤石墨烯铅酸电池实现了容量与寿命的双重突破,新车跑得远、旧车也能跑得远。全新升级雅迪TTFAR全能电机在电动汽车级超薄硅钢片的加持下,实现动力、里程双兼顾,为用户带来超越想象的续航新体验。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续航上带来独树一帜体验的同时,安全则是雅迪认为最大的高端。雅迪冠能6代首发搭载方舟智能安控系统,重新定义安全新基准。凭借全系标配的TCS智能牵引力控制系统,快速识别路面变化,毫秒级监测电机轮转差,在湿滑路面快速响应,打滑/起步时自动抑制空转,雨雪湿滑路面稳步前行。再与雅迪TTFAR高抓地力防滑轮胎、液压减震、高强钢车架等硬件实现软、硬件的高效协同,可轻松保障颠簸路面、湿滑路面、推车倒车、陡坡下行路段、夜间骑车等复杂场景的安全。系统化解决用户的骑行安全问题,重塑人车安全新体验。

在生态互联的今天,为了让“好骑”有更高的标准,雅迪冠能6代还升级了雅迪智行系统,重新定义智能新基准。在蓝牙连接、互联控车等方面带来更为丝滑的表现,让用户的体验感大大提升。

如果说技术上的升级,让雅迪冠能6代开创行业先河,那么在乘坐细节上的突破,更能体现出雅迪的深厚功力。此次发布的雅迪冠能6代三款旗舰新品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雅迪冠能6代 Q50在设计上更贴合女生的喜好,好看又好骑;雅迪冠能6代 T60的都市硬派美学和T动力超频模式会更吸引男生,高速状态下更好骑;雅迪冠能6代 M85则更适合全家出行,载人又好骑。从硬件到软体验,让“好骑”有了新基准。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革新的关键,用科技筑起城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前台每一分技术的升级,背后都有着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与投入。诚如华为的成功一样,雅迪冠能之所以能够定义旗舰新基准,核心就在于前瞻的战略以及对技术的不断投入,用科技筑起城墙。

前瞻的战略哪里来?答案肯定不是闭门技术自嗨。需要企业有洞察用户需求变化的能力,基于变化去制定战略,而后去打磨。与此同时,“更高端的长续航电动车”的定位,奠定了雅迪冠能研发先行的运营理念。

过去一年,雅迪在研发投入上同比增加31%,专利数量较上年增长19%,通过技术的不断突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雅迪冠能系列每一代都在突破行业的上限,科技也已经成为其底色,单单雅迪TTFAR 6.0长续航系统就拥有42项专利技术。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本次升级后的雅迪常青藤石墨烯铅酸电池寿命更长、容量更大、更抗衰减,打破行业天花板,并敢承诺24个月容量衰减超过20%直接换新。这是对用户的负责,也是雅迪对自身技术的自信。

技术上投入的每一毫,都是雅迪推动电动两轮车革新的关键,也是应对未来的底气。 在全球,雅迪还拥有7大生产研发基地,其中雅迪超级智造工厂还拥有众多汽车级的生产制造工艺及设备,推动整个电动两轮车产业的革新,助力中国智造。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中国品牌的“新牌面”

普通企业解决问题,优秀企业“提出”问题,创新与复刻远不在一个等级。在市场竞争加剧和科技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唯有在技术支撑下的高品质,才能走得更长远。

肩负“让亿万人享受美好出行”的使命,雅迪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引领全球中短途出行。从登陆央视春晚到进入央视总部,再到如今重新定义电动两轮车新基准,雅迪冠能的标杆之路还将继续,成为中国品牌的新牌面。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Like (0)
Previous 2024-03-15
Next 2024-03-15

相关推荐

  • “灯带公司”Nothing发新机了,“买手机送大模型”时代来了?

    文 | 雷科技leitech 3月6日,“卖灯带”的Nothing 发布了旗下第三款手机:Nothing Phone (2a),这也是其第一款中端机型。关于这款手机,雷科技MWC报道团前段时间已进行专门的报道和讨论,它的外观设计很多读者应该都知道,确实独特,很“Nothing”。 现在,Nothing Phone (2a)价格定了:英国本土起售价为 319 英镑(约合人民币 2923 元),美国市场(仅 256GB 版本)售价 34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512),比起英国本土还要便宜不少。 在欧美市场,Nothing 2a(简称,下同)的价格很有竞争力。不过,Nothing 2a这一次的发布最吸引雷科技的在于“买手机送顶级大模型”的全新定价模式。 在 Nothing 发布新机的同时,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在 X(原 Twitter)上宣布,限期购买 Nothing 2a 还送长达一年的 Perplexity Pro 订阅,价值 2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40 元)。 图/ Perplexity 作为当下 AI 搜索引擎的典范,雷科技在多篇报道中都讨论到了 Perplexity,包括在 2023 年度 AI 应用盘点中也进行了重点介绍。而作为一项付费订阅服务,Perplexity Pro 除了支持每天 300 次的 Pro Search,最核心的是可以在底层调用全球最顶级的大模型——GPT-4 Turbo、Claude 3 以及 Mistral Large。 要知道,正常用户想要使用这些大模型通常就要花 20 美元/月,甚至 Mistral Large 还只支持开发者使用,并不面向大众。 如果以美版为例,对于原本就有订阅 Perplexity Pro 的用户来说,价格更是「暴降」至 149 美元(人民币 1000 元出头)。从这个角度,Nothing 2a 感觉更超值。 但随着大模型距离大众越来越近,尤其是顶级大模型的网络效应越来越大,买手机送顶级大模型,这种事情会变成一种未来的常态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按照惯例介绍一下这款手机的基本信息——雷科技是专注于AI硬科技的新媒体,我们高度关注AI手机以及AI硬件,但我们认为,AI目前对手机是锦上添花,决定手机整体体验的“传统因素”依然很重要。 Nothing 2a是一款风格独特的中端手机 了解过 Nothing 手机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这家由一加联合创始人、前一加全球负责人裴宇创建的消费电子品牌,最为独到的地方就是产品设计。 标志性的透明后盖,Glyph 灯条设计,再加之将简约利落的风格贯彻在直屏、中框以及镜头设计上,都在两代 Nothing 正作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 Nothing 2a 上,这些特点大体都得到了保留。 Nothing 2a 的后盖同样是透明设计,不过受限于定位采用塑料而非玻璃,Glyph 灯条数量相比旗舰产品有明显削减,只在镜头附近保留了 3 条,功能一样是在接收电话、音乐播放、通知等情况下以灯效的方式提醒用户。 另外在 Nothing 2a 上,无线充电理所当然没了,后置双摄则从「左上角竖排」换成了「居中横排」。从第一眼来看,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本的竖排设计,不过看多几眼 Nothing 2a 的设计,倒也觉得有些「怪·可爱」。 当然,各花入各眼,如果你觉得丑,那你说得对。 Nothing 在设计上的独特还体现在软件方面,雷科技之前就评测过 Nothing Phone (2),其中谈到了他们在系统(Nothing OS)方面的设计。但总体来说,Nothing OS 还是实打实的类原生系统。 而作为一款中端定位的手机,核心的 SoC 当然也有些不同,Nothing 2a 是采用了联发科天玑 7200 Pro。由于这次 Nothing 2a 是首发天玑 7200 Pro,并没有可供直接对比的机型。不过根据官方公布,天玑 7200 Pro 基于台积电第二代 4nm 工艺,Nothing 2a 的安兔兔跑分则达到 741999,还采用了 3200m㎡ 的均热板。 同时 Nothing 2a 电池内置了一块 5000mAh 电池,支持 45W 快充,放在国内市场或许不够看,但放在欧美市场却是足够领先。 在之前 Nothing Phone (2)评测中,我们就指出了其在拍照方面的「平平无奇」(真的),除了补光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Nothing 2a 虽然搭载了双 5000 万像素广角主摄和超广角镜头,但更别对它有什么期望。Android Police 的评测就指出,Nothing 2a 不仅差异很大、HDR 效果不好,就连拍照体验也和旗舰机型相去甚远。 在正面,Nothing 2a 搭载了一块 6.7 英寸的 1080P OLED 屏幕,刷新率为 120Hz,峰值亮度为 1300nit。其他部分,Nothing 2a 还支持 IP54 级防水防尘、NFC、WiFi 6 以及双立体声扬声器等。 那么,Nothing 2a 跟价值 200 美元的 Perplexity Pro 年度订阅到底是什么关系? 赠送的Perplexity Pro:200 美元/年的AI新搜索 从 ChatGPT 在 2022 年末刚火的时候,人们就热衷讨论大模型对于「搜索」的颠覆性可能。除了各大搜索公司集体「用脚投票」,更灵活的初创公司也早就盯上了 AI 搜索的赛道。 Perplexity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被看好的一家。据 WSJ 最新报道,在即将敲定的新一笔融资中,Perplexity 的估值已经从两个月前的 5.2 亿美元跃升到了 10 亿美元,也从侧面印证了 Perplexity 的「含金量」。 而据官方公告,只要在 3 月 5 日至 3 月 19 日期间购买 Nothing 2a,Nothing 会发送 Perplexity Pro 兑换码到邮箱,只要在 4 月 30 日之前到激活就能享受一年的 Perplexity Pro 订阅。 但 Perplexity 的搜索服务到底能带来什么?Perplexity Pro 又有什么区别? 与传统的搜索体验不同,Perplexity 是利用大模型为搜索查询提供直接答案,而非提供经过复杂算法排序后的一堆网页列表,你不需要多次打开链接、浏览、筛选和理解信息。 但也与直接询问 ChatGPT 这类产品不同,Perplexity 会先访问并学习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相关内容,再围绕问题生成回答,同时也会提供来源以供验证。所以就算都是基于 GPT-4,比起 ChatGPT,Perplexit 往往更聚焦在问题上,信息也更准确。 在 Copilot 模式下,Perplexity 还会帮助用户明确问题来缩小查询范围,以此提高回答的精确度。此外,Perplexity 也在很早就设计了「追问」,沿着之前的问题和回答,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基于提问。 在底层,Perplexity 也一直在更新和增加更先进的大模型,从最早的 GPT-3 升级到 GPT-3.5 以及 GPT-4,从 GPT 扩展到 Claude、Gemini 以及 Mistra Large 等模型,他们还基于 Llama 2、Gemma 以及开…

    2024-03-15 数字经济
    22.9K
  • 智能手机抢滩AI大模型的背后:发布会上雷声大,线下销售雨点小

    从2023年到2024年,随着新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的加速,消费电子产品也迎来了全新的话题——AI。 目前,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等手机厂商均已发布搭载了端侧大模型的旗舰新品。华为有盘古大模型、小米有MiLM、OPPO有安第斯大模型、vivo有AI蓝心大模型、荣耀有魔法大模型。这些个大模型先后随各自的新品手机发布,一时间变得广为人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智能手机领域沉寂已久的魅族。在春节假期之后官方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全面拥抱AI」。随后发布的魅族 21 PRO,魅族方面甚至不称之为「手机」,而是所谓「开放式AI终端」。 应该说,近一年来AI手机乃至All in AI,几乎成为了智能手机厂商发布会的必选项。 图片来源:AI生成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显示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中,预计约5%会搭载端侧AI运算能力。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表示,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15%。中国市场AI手机份额也将迅速增长,到2027年将占比超过50%。 显然,无论厂商还是数据机构都对AI手机抱有希望。但在实际的销售环节,智能手机的「大模型热」,似乎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状况。 发布会雷声大,销售端雨点小 钛媒体App 在2024年3月上旬,走访了北京多个商圈的十余家智能手机门店,品牌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重点观察了线下渠道对于AI的展示和介绍,以及消费者的关注方向。 从结果来看,AI手机在线下门店的热度,远远不如更加热闹发布会。 小米曾在在发布会上宣称,小米14 Ultra是搭载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小米14 Ultra在进行30倍以上的变焦拍摄时,可以调用 AI 大模型对原始光学数据进行重绘,让模糊细节在算法的调教下变得清晰。 但在在钛媒体App走访的几家小米之家门店中,并未有关于AI方面的任何物料展示和介绍,店员关于手机影像也更多是围绕徕卡影调、长焦、四摄像头等传统配置层面的介绍,并没有关于AI部分的介绍。 在此前旗舰产品荣耀Magic6系列发布时,荣耀一同发布了搭载荣耀自研70亿参数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荣耀CEO赵明表示过去几年,荣耀在AI上投入的成本加起来约百亿元,未来在AI上的投资还会加大。 华为此前也曾宣布HarmonyOS 4系统全面接入了自家的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首批支持机型为Mate 60系列。 图片来源:AI生成 但从线下布置来看,荣耀和华为都没有把AI、大模型当作产品的重点进行展示,没有相关的宣传物料。在询问相关功能时,华为店员表示「只有小艺小艺,没有ChatGPT一类的大模型」。 vivo此前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vivo S18则是首批搭载AI蓝心大模型的产品,该功能支持用户查找文件、作诗写词、看文创图、总结内容、解答难题、整理材料框架等。 OPPO则是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Color OS14系统中将内置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随后发布的OPPO Find X7是首个端侧应用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的手机,通过端云协同,可带来全新的AIGC消除功能与首个AI大模型语音摘要。 从线下的实际情况来看,OPPO和vivo算是相对比较「上心」的厂商。 OPPO店内,产品一侧就有AI手机的字样,在被问到AI手机具体有什么功能时,店员重点展示AI消除功能,即在人像照片中,抹掉背景中的路人,并由AI实现扣去部分的补完,展示效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vivo店内,有着明显的说明牌,介绍「 蓝心小v」的AI功能,包括消除路人、搜索照片、用照片生成漫画、写诗以及常见的AIGC生成图像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每种功能都有一张对应的NFC卡片,消费者用现场样机一碰就可以进入演示环节,省去了与店员沟通的过程。 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OPPO还是vivo,相对于AI功能,处理器芯片、影像配置,仍然处于更明显的产品介绍位置,在店员的介绍中优先级也更高。 综合来看,仅就销售环节而言,小米、荣耀、华为,将自家大模型产品的功能展示给消费者的意愿不高,OPPO、vivo有一定针对性的布置,但也很难说现有的AI消除、生成图片就能完全代表大模型的实力。 此前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曾表示「对于手机企业而言,再不布局大模型就没戏了」,但从2024年3月来看,所谓的布局可能也仅仅是布局,手机发布会上动辄几十亿参数的语言大模型,对于消费者而言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旧的回忆,新的故事 造成手机厂商在销售环节没有过多展示AI功能无非是这几个原因:一是本身AI功能不适合在线下这种场景展示,二是能够展示的效果不好,三则是这些功能不足以促成消费者达成购买。 钛媒体App为此查看了京东、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各家手机厂商的主力产品,除了OPPO之外,在详情页的主要卖点中,AI功能有的不见踪影,有的只占据边角的位置。 如果说智能手机的线下消费相对需要更接地气的表达,那么线上电商平台也没有太多的AI功能宣传,应该可以看出一些厂商对于大模型功能的理解,或许就是所谓「锦上添花」。 大模型当然可以成为发布会上最亮丽的那朵花,但实际上买回去的衣服一定是更好材料(硬件配置)的锦缎织成的。 图片来源:AI生成 从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来看,有着不少熟悉的故事。像是曾经的独立音频芯片、动辄上亿的高像素摄像头、苹果带动的压感屏幕,都曾成为过行业追求的热点,成为红极一时的选项。随后因为种种原因,被手机厂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其背后原因,无非是相关产业的成熟,导致智能手机厂商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去获得一个「亮点」,至于这是不是消费者的「痛点」?能否成为促成产品购买的「卖点」?都无关紧要,毕竟「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关注。 在智能手机行业工作的孙敏告诉钛媒体App,对于智能手机用户而言,能够在智能手机里,不需要语言基础、技术手段、注册、学习,「即插即用」的大模型,本身就是产品对于用户的一种价值。 在如今的激烈竞争中,智能手机厂商很难「腾出手」像科大讯飞、百度那样去All in AI。如何打磨产品,让AI更好的为用户所用,也许才是更加现实的问题。(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吴泓磊 编辑/钟毅,文中孙敏为化名)

    2024-03-15
    21.7K
  • 起大早赶晚集,苹果的折叠屏为何如此「难产」?

    近段时间,市值蒸发超万亿元人民币的苹果公司,成了市场“唱衰”的对象。作为贡献超一半的产品,iPhone开年在中国市场销量暴跌24%,引来许多投资人的担忧。 对于iPhone,虽然其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每年挤牙膏式的创新,招来很多用户的不满。在华为强势回归后,iPhone在中国市场的位置也已经摇摇欲坠。就目前的环境来看,AI会是短期内苹果的救命稻草,但具体的规划以及应用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用户和市场希望看到苹果在iPhone等产品形态和设计上有真正的革新,而不是一套模具套用多年”,一名产业链人士向钛媒体App吐槽道。 折叠屏,作为一个发展量产5年的品类,目前已经成为非iOS手机阵营在高端市场突围的利器,市场也都在期待着苹果折叠屏的发布。 虽说苹果的风格偏“保守”,并且对产品的要求很高,但折叠屏一直迟迟不发,也是令很多果粉费解。之前,市场也都多次有过传闻,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从当前已有的爆料来看,苹果的折叠屏研发已经有几年时间,会在iPhone发布20周年也就是2027年左右发布。只是,到了那时,面对已经市场化近10年的三星、华为,苹果折叠屏还能“后来者碾压之”吗? 手机、平板、PC,苹果的首款折叠屏会是什么? Counterpoint预计,到2027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1亿部。中金公司研究也指出,2022年折叠屏产品迭代加速,预计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8000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数据显示,iOS用户对折叠屏手机的兴趣比例达到58%,市场上关于苹果折叠屏规划和取消的传言也一直不断。 在年初,就有消息称,基于对折叠屏耐用性的担忧,苹果暂停了可折叠iPhone的开发。据了解,苹果方面此前已与三星Display和LG Display有过接触,但从给出的样品来看,仍未达到苹果的标准,这也是苹果暂停可折叠iPhone项目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相关专利上的进展来看,苹果仍在加速布局折叠屏产品。 日前,美国商标和专利局公示的清单显示,苹果获得了一项关于折叠屏的相关技术专利,涵盖了包括i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多种产品。通过化学方法制造纹理玻璃的方法,解决折叠处玻璃破裂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折叠屏出现的折痕问题。 还有报道称,苹果将Apple Vision Pro团队的一些核心人员调至折叠屏项目组,内部高管则透露,将推迟到2026年发布首款折叠屏iPhone,会集中采用更多先进技术,预计将比竞争对手的机型更薄、更轻。 对于这一网传的可折叠iPhone的发布规划,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自己的最新调查显示,苹果目前唯一有明确开发时程的可折叠产品,只有配备约20.3显示器,并预计在2027年量产的MacBook。 另外,上述产业链人士则对钛媒体App表示,苹果大概率会入局折叠屏市场,但试水的会先是iPad并不是iPhone,先通过市场的反应来看看折叠屏的市场反应。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苹果确实在进行可折叠产品相关的研发,并且已有多年时间。而不确定的是,苹果的第一款可折叠屏产品会是什么,可能是手机,也可能是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 钛媒体App认为,从市场的成熟度来看,手机和平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是手机的话,大概率会在iPhone发布20周年之际上市。如果是平板的话,更有可能在2026年先试水,为次年可折叠iPhone探路。 起大早赶晚集,挑剔的苹果“慢太多” 从第一款量产的折叠屏发布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这五年的时间里,折叠屏的玩家从三星、华为扩充到现在的小米、OPPO、vivo、荣耀等,两位数的增速,在下滑的手机大盘市场中也成为一股“清流”。 虽然折叠屏目前的体量并不是很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折叠屏的方向并没有错。在钛媒体App看来,当下的智能手机市场创新力到了瓶颈期,在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创新之前,折叠屏是手机厂商寻求增量以及提升体验的正确方向。 图片来源:IDC ID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00.7万台,同比增长114.5%。自2019年首款产品上市以来,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100%。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向钛媒体App透露,根据IDC在2023年11月版本的预测数据,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预计出货量在1000万左右,同比增幅依然会超过50%,延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谈及折叠屏手机的快速发展,TCL华星CEO赵军在去年曾对钛媒体App表示,“大概五年前,折叠手机开始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三年前,折叠手机的市场规模还小于100万。今年,整个折叠手机的市场规模接近2000万,大概是在1800万到2000万之间,全球折叠手机的出货量,基本每年是以几倍的速度在增长。我们认为折叠手机是目前智能手机领域产品创新和迭代的主要创新点和增长点。” 《名利场》在关于Apple Vision Pro的文章中曾透露,在苹果老园区Infinite Loop的边缘,有一座不起眼的低层建筑,被称为“马里亚尼1号”(Mariani 1),里面是苹果正在研发的一些畅想中的产品,其中就包括可折叠iPhone。 2023年国内折叠屏产品,钛媒体App制图 对比三星、华为,苹果关于可折叠产品的研究并不晚,甚至还可能更早。但是,在量产的进度和对市场的态度上,苹果则是要慢很多。即便是对产品要求高,但如若2026年可折叠产品才发布,也比三星、华为晚了7年。 对比之下,Apple Watch也就仅比三星晚了两三年的时间。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一共有7家品牌发布了13款折叠屏产品,包括左右折以及上下折,头部品牌中也就苹果还未发布相关产品。 其实,苹果之所以动作这么慢,可折叠项目一直“难产”,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折叠屏目前针对的都是高端用户群体,是国产品牌向上突围的利器,这也是iPhone的主战场。而从销量来看,iPhone在高端市场的核心地位仍没有动摇,再加上折叠屏虽然增速高,但上千万的体量相比较智能手机超10亿的年销量仍旧是小众品类。因此,较小的竞争压力,也并未让苹果感到紧迫感。 另一方面,折叠屏目前确实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折痕,尤其是小折的折痕,在长时间使用后会更加明显。还有轻薄与性能的平衡,系统层面的优化等,也都是折叠屏目前面临的发展难题。但面对未来还有一个疑问,到了2026年,苹果就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或者说华为、三星们就解决不了吗? 此外,考虑到iPhone目前在市场上受到的冲击,就算是体量目前较小,苹果也的确应该加速折叠屏产品的落地量产。郭明錤表示,此前2024年iPhone出货的市场共识为2.2-2.25亿部,现在已经开始下修,并向自己之前预测的2亿部靠拢。郭天翔则指出,折叠屏这种在产品形态有较大改观得产品,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得关注,激发换机欲望。 更多的挑战还在后面 对于苹果来说,一旦推出折叠屏产品,初期的大卖是可以预见的,其严苛的要求必然也会带动整个可折叠产业链的提升。据了解,三星Display是目前与苹果传出更多绯闻的面板企业。有消息称,如果苹果在2026年左右量产折叠屏产品,将会由三星Display独供,其多年来为三星折叠屏手机供应面板,在生产和技术成熟度…

    2024-03-15 数字经济
    20.2K
  • 爱回收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去年黄金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看财报

    近段时间,“以旧换新”成为热议的话题,二手交易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将刺激二手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IDC预计,2024年二手智能手机(含翻新机)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万台。 日前,万物新生集团(爱回收)对外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二手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四季度,爱回收总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29.9%。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non-GAAP净利润9102万元创历史新高。 爱回收营收&增速变化,钛媒体App制图 全年来看,爱回收总收入同比增长31.4%达到129.7亿元,集团non-GAAP经营利润超2.5亿元,non-GAAP净利润为2.3亿元,连续两年在non-GAAP层面实现盈利,全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4亿元。 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会上,谈及业绩上的变化,万物新生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陈雪峰指出,这些成绩的基础来自我们的战略定力,即坚持以供应链能力为根基,保持对新流量机会的关注和消费者需求的捕捉。 截至2023年末,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短期投资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余额总计28.5亿元。另外,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回购计划,以重申提振股东价值的承诺。 受益于行业环境的利好以及业绩上的增长,爱回收股价连涨三天,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涨幅超26%。 全年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黄金、老酒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 从营收构成来看,爱回收的收入包括1P(自营)产品销售收入和3P(平台)服务收入。其中,1P自营回收业务的发展仍是集团整体增长的战略重心,是主引擎。四季度,1P(自营)收入达35.2亿元,同比增长31%,占收入比重升至91%。3P(平台)服务收入为3.5亿元,同比增长19.7%,这一数据要远高于上一季度的7.2%。 过去一年,爱回收持续推动自营产品的交易。从交易量上看,2023年集团整体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推动全年1P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50%。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二手电子数码产品,爱回收还在发力多品类回收,比如奢侈品、黄金、老酒等高价值商品的回收服务。截止2023年末,共有252家爱回收门店开通了多品类回收服务,2023全年的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元。 “1P(自营)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拍机堂、拍拍平台以及线下渠道中二手消费电子产品销售的增加所推动。其中,自营合规翻新产品销售额达到2.78亿元,2023年四季度环比增长41.5%”,万物新生首席财务官陈晨在业绩会上说道。 平台业务方面,服务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拍拍和拍机堂交易活动回暖,全年3P平台收费率提升92个基点至5.39%,拍机堂注册商家数达到59.6万,相较前一年增长46.2%。 除了收入上的增长,爱回收的盈利能力也在增强。四季度集团取得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同比增长136%,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经营利润,季度non-GAAP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同期的1.2%提升至2.1%。从财报透露的数据可以看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履约费用率等方面的下滑。 数据显示,爱回收Non-GAAP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从8.7%下降到7.6%。陈晨表示,相对稳定的履约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1P自营业务客单量上,同时随着客单价的提升,单均履约成本也得以降低。 销售等费用的大幅下降,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四季度,爱回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6.6%至3.17亿元,管理费用则下降18.8%至6220万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non-GAAP管理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8%下降至1.2%。 另外,在谈及利润增长的路径时,陈晨进一步指出,主要关注1P业务的运营效率,长期目标每年提升1%的non-GAAP运营利润率。 苹果官方回收贡献3亿元收入,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根据IDC此前发布的数据,2022年,包括官方翻新智能手机在内的全球二手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826亿台,同比增长11.5%,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133亿台,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10.3%。 爱回收在财报中披露,目前“合规翻新”战略正在快速推进,以实现更完整的价值链和更大的增值利润空间。全年自营翻新业务收入达8.1亿元,占主营回收收入9.4%的业务贡献比例。其中,在2023年第四季度,合规翻新业绩环比提升41.5%。 2023年二季度,爱回收披露成为苹果在中国内地第二家“以旧换新”服务商,已经覆盖品牌官网和线下旗舰店。钛媒体App了解到,这项业务将以1P模式开展,但不需要投放广告获客,也没有独立的门店端的费用,所以这项回收的成本结构更简单。 爱回收曾透露,去年11月开始,争取到了主流的N-1、N-2代产品的回收资格—— 即用户可以在苹果直营渠道用iPhone13、iPhone14这样的主流型号回收换新,旧机由苹果完成前端履约后,交给爱回收处置。 陈雪峰表示,该业务在四季度收入3亿元,环比Q3该业务刚上线时增长了9倍,这证明用户对苹果以旧换新的接受度正在上升,以旧换新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爱回收持续强化与京东的协作,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以旧换新’‘多件折抵换新’等服务。2023年,京东以旧换新业务同比增长100%。” 此外,在2023年第四季度,爱回收以总计810万美元的价格,在公开市场上回购了450万股ADS。截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股份回购计划,已经回购了1840万股ADS,共计5650万美元。业绩发布后,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以总值2000万美元回购股票。 “我们相信中央对新一轮大规模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有利于与我们合作的京东平台与厂商品牌的发展,有信心在 1P自营业务方面继续实现30%的同比增长”,陈雪峰在业绩会上说道。(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2024-03-15
    20.5K
  • 1年内销量翻倍!OWS耳机的魔力在哪里? | 钛媒体焦点

    如今提到TWS耳机,作为年出货量已近3亿台的蓝牙音频产品,它已经在大多数场景做到了对传统耳机的取代,甚至在降噪能力、智能交互、佩戴舒适度上还有着更大优势。从第一批产品上市逐渐打开市场缺口至今,TWS也不过才经历了六七年时间。 不过,TWS耳机市场主导地位的“挑战者”甚至“继任者”却已经露头,它就是“OWS耳机”,全称Open Wearable Stereo(开放式可穿戴立体声耳机)。在整体的产品结构上,OWS耳机与TWS耳机都采用了无线连接的方式,最大的差别出现在佩戴方式以及声音的传导原理上。 根据洛图科技公布的最新数据,OWS耳机在国内市场的2023年全渠道销量达到1057万副,相比2022年增长114%。2022至2023年,OWS开放式耳机的市场份额逐季增长,到2023年第四季度,OWS耳机市场份额已达12%,较2022年同期增长7个百分点。 OWS耳机的杀手锏:佩戴舒适度 很多80/90后用户估计第一次接触耳机,基本都是平头塞或者头戴式产品,如今TWS多采用的入耳式结构,实际上算是后来者,之所以平头塞在耳机结构的较量中落败,更多的还是它先天结构上的局限性,由于耳机的主体需要能够很多地放在耳廓当中,使得整体体积存在物理层面的限制。 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于大腔体、多单元、复杂线路的兼容性很差,而这些都是能够提升音质表现的关键所在,再加上设计上很难做到对多耳形的适配以及佩戴稳固度和隔音能力上的不足,使得平头塞只是在耳机普及的初期得益于简单成熟的结构和低难度的加工方式而受到市场追捧,此后就迅速被主流市场所边缘化。 耳机腔体里放入12颗发声单元 入耳式产品很好地解决了耳机“升级”的空间问题,想要更好音质?没有问题,6单元、8单元甚至12单元的产品都能做出来,想要降噪能力?没有问题,两颗芯片+复杂电路+前后拾音反馈麦肯风都都可以塞到腔体里面,因为最终只要通过导管将声音传入耳道即可,外面腔体的体积有很高的设计灵活性。 但入耳式产品也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由于导管结构深入耳道,长时间佩戴容易造成肿痛,此外,在降噪上有增益性质的封堵耳道,也会造成耳道内空气不流通,从主观佩戴感受层面,容易带来耳道内外的压差问题导致佩戴不适,同时久戴也可能会造成外耳炎。 当然,现有的耳机结构也有很多可以部分缓解入耳式产品的弊端,比如像Airpods采用的半入耳式结构或者是韶音主打的骨传导耳机。前者更浅的入耳深度和更靠外的支撑结构,可以减小耳道压力,整体感受有点类似于无线版本的平台塞,骨传导则彻底避免了与耳廓、耳道的直接接触进行声音传递。 与这些方案相比,OWS耳机可以理解为它们的综合方案,它既强调佩戴的舒适度,同时也能像骨传导一样让环境音可以传入耳中。这种设计就很适合在户外活动时使用,比如跑步、骑自行车时,因为它能帮助用户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同时由于在佩戴舒适度上的优化,让它可以更好地成为长时间工作、学习中的陪伴音工具。 小公司发布的小产品,让华为等大厂看到了商机 ambie官网 近两年,OWS耳机发展中的里程碑莫过于“耳夹式耳机”的出现,耳机整体的结构其实与半入耳式产品类似,采用腔体发声,通过空气传导的方式让消费者可以听到声音,虽然在2022年就已经有小厂做过类似形态的产品,但经过钛媒体App深入研究后,该类型产品真正的开创者应该是ambie。 估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日本品牌,2017年,ambie推出了第一款有线耳夹式耳机,可能有人会纳闷,为何一个小品牌刚入市就发布了新形态的耳机产品?这就不得不提到ambie背后的品牌了,它就是“索尼”,ambie实际上是索尼与World Innovation Lab联合创立的音频品牌。 直到目前该品牌也没有入局国内市场,但实际上从2021年品牌推出真无线技术的耳夹式耳机后,就已经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关注,国内从2021年底开始陆续有代购开始在日本购买这款产品,此后一些小品牌也模仿ambie的“耳夹式”佩戴结构推出了OWS耳机产品。 除了耳夹式耳机,索尼、万魔等音频厂商也尝试过其他形态的OWS耳机,比如将发声单元结构改为环形以达到透传目的的LinkBuds、在传统气传导结构上增加导音结构的1MORE S50。 钛媒体App分析认为,这些OWS耳机当中,耳夹式将会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因为它不仅在佩戴上改善了传统耳机的体验,同时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与配饰更贴近的形态,也更加有利于其吸引用户体验并开拓出耳机的“装饰”属性。 除了产品本身,另一个让耳夹式耳机成为OWS品类代表并吸引到市场极高关注度的原因,就是2023年底华为的入局。进入2024年,明显可以感觉到无论是社交平台上的相关讨论,还是Bose、JBL、漫步者等品牌产品的先后亮相,可以说OWS耳机已经成为继TWS耳机后,近10年来个人音频领域的最大热点和革新。 那OWS耳机与TWS耳机有替代性吗?并没有,钛媒体App预测,随着耳机产品形态的进一步细分,OWS耳机专注于日常佩戴、运动使用的潜力将会扩大化,但它的应用边界也受限特性止步于此。 对应的,TWS耳机则会在音质表现、隔音降噪上进一步升级,更好地服务于通勤、差旅、会议沟通等场景。未来,一副耳机走天下的使用习惯将会改变,用户会根据使用场景来切换到最合适的音频产品上。(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

    2024-03-15 数字经济
    20.9K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