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商业成功的本质是相通的,即便是不同的产业,背后也都有着相似的逻辑。

特斯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将原本应用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和工艺转移到汽车制造业。这种跨产业的技术转移让特斯拉持续领先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汽车产业的革新。在电动两轮车行业,相似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在新出行理念下,电动两轮车逐渐成为城市中短途出行新风尚,产业规模加速扩大。中国自行车协会也指出,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动两轮车社会保有量约3.5亿辆,远超汽车总体保有量,成为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于出行领域,不仅需要满足需求,还需要充分考虑体验。在雅迪看来,不论是刚需用户,还是个性化玩家,都对产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企业生产制造能力的综合考验。卓越的技术是打造优质产品的基础,往往细节更能体现功力。

作为连续6年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雅迪正在将汽车级的技术、工艺以及设计应用到电动两轮车产品中,刷新行业的标准。2月28日,雅迪冠能再升级,以汽车级工艺实现产品品牌的全面跃迁,三款全新车型雅迪冠能6代 Q50、雅迪冠能6代 T60、雅迪冠能6代 M85正式发布,依托雅迪TTFAR 6.0长续航系统、雅迪方舟智能安控系统以及雅迪智行系统,定义旗舰新基准。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再创先河,“好骑”有了新基准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过去几年,3500元以上的电动两轮车销量增速最高。伴随用户群体的年轻化,对电动两轮车品质的要求也更高。诞生于2020年的雅迪冠能系列,一经推出,便成为行业标杆旗舰,每一代都在划时代,上市第三年便实现了单系列累计销量1500万台的里程碑式突破。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雅迪不断修炼内功的结果。四年时间,冠能系列已成为雅迪的一张名片,每一代都能在旗舰的高标准上不断升级,全面满足用户的多维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高品质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需要能够洞悉到用户内心的真实需求。在冠能系列超千万台销量的背后,雅迪进一步观察到了用户深处的痛点:续航、安全和智能。

2023年,“更高端的长续航电动车”成为雅迪冠能系列的全新定位,推动了行业长续航技术上的升级。沿着这个方向,雅迪科研、市场等相关团队在长期的实地调研发现,用户在这方面的真正痛点不是“无休止加长的续航”,而是“更安心可靠的续航”。

基于用户的需求,依靠雅迪TTFAR 6.0长续航系统,雅迪冠能6代重新定义续航新基准。雅迪常青藤石墨烯铅酸电池实现了容量与寿命的双重突破,新车跑得远、旧车也能跑得远。全新升级雅迪TTFAR全能电机在电动汽车级超薄硅钢片的加持下,实现动力、里程双兼顾,为用户带来超越想象的续航新体验。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续航上带来独树一帜体验的同时,安全则是雅迪认为最大的高端。雅迪冠能6代首发搭载方舟智能安控系统,重新定义安全新基准。凭借全系标配的TCS智能牵引力控制系统,快速识别路面变化,毫秒级监测电机轮转差,在湿滑路面快速响应,打滑/起步时自动抑制空转,雨雪湿滑路面稳步前行。再与雅迪TTFAR高抓地力防滑轮胎、液压减震、高强钢车架等硬件实现软、硬件的高效协同,可轻松保障颠簸路面、湿滑路面、推车倒车、陡坡下行路段、夜间骑车等复杂场景的安全。系统化解决用户的骑行安全问题,重塑人车安全新体验。

在生态互联的今天,为了让“好骑”有更高的标准,雅迪冠能6代还升级了雅迪智行系统,重新定义智能新基准。在蓝牙连接、互联控车等方面带来更为丝滑的表现,让用户的体验感大大提升。

如果说技术上的升级,让雅迪冠能6代开创行业先河,那么在乘坐细节上的突破,更能体现出雅迪的深厚功力。此次发布的雅迪冠能6代三款旗舰新品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雅迪冠能6代 Q50在设计上更贴合女生的喜好,好看又好骑;雅迪冠能6代 T60的都市硬派美学和T动力超频模式会更吸引男生,高速状态下更好骑;雅迪冠能6代 M85则更适合全家出行,载人又好骑。从硬件到软体验,让“好骑”有了新基准。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革新的关键,用科技筑起城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前台每一分技术的升级,背后都有着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与投入。诚如华为的成功一样,雅迪冠能之所以能够定义旗舰新基准,核心就在于前瞻的战略以及对技术的不断投入,用科技筑起城墙。

前瞻的战略哪里来?答案肯定不是闭门技术自嗨。需要企业有洞察用户需求变化的能力,基于变化去制定战略,而后去打磨。与此同时,“更高端的长续航电动车”的定位,奠定了雅迪冠能研发先行的运营理念。

过去一年,雅迪在研发投入上同比增加31%,专利数量较上年增长19%,通过技术的不断突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雅迪冠能系列每一代都在突破行业的上限,科技也已经成为其底色,单单雅迪TTFAR 6.0长续航系统就拥有42项专利技术。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本次升级后的雅迪常青藤石墨烯铅酸电池寿命更长、容量更大、更抗衰减,打破行业天花板,并敢承诺24个月容量衰减超过20%直接换新。这是对用户的负责,也是雅迪对自身技术的自信。

技术上投入的每一毫,都是雅迪推动电动两轮车革新的关键,也是应对未来的底气。 在全球,雅迪还拥有7大生产研发基地,其中雅迪超级智造工厂还拥有众多汽车级的生产制造工艺及设备,推动整个电动两轮车产业的革新,助力中国智造。

定义旗舰新基准,雅迪冠能打造中国品牌「新牌面」

中国品牌的“新牌面”

普通企业解决问题,优秀企业“提出”问题,创新与复刻远不在一个等级。在市场竞争加剧和科技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唯有在技术支撑下的高品质,才能走得更长远。

肩负“让亿万人享受美好出行”的使命,雅迪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引领全球中短途出行。从登陆央视春晚到进入央视总部,再到如今重新定义电动两轮车新基准,雅迪冠能的标杆之路还将继续,成为中国品牌的新牌面。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0)
上一篇 2024-03-15
下一篇 2024-03-15

相关推荐

  • 49152个GPU!Meta最新算力集群曝光,扎克伯格:算力,算力,还是Meta的算力

    相信你或多或少对GPT有一定的了解,但我赌你没听说过bGPT。bGPT的意思是byte GPT,即字节GPT。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Meta 近日披露了两个新的 GPU 集群,将用于训练下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包括即将推出的 Llama 3,以及 GenAI 和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新的集群在硬件、网络、存储、设计、性能和软件等方面进行了定制优化。 Meta 公布的两个 GPU 集群 GPU 总共拥有 49152 个GPU,每个集群都装配了H100 GPU,而 Meta 此前 AI 研究超级集群 (RSC) GPU 集群约有 16000 个 A100 GPU 。RSC 在 Llama 和 Llama 2 的开发以及计算机视觉、NLP、语音识别、图像生成、编程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yTorch 创始人,Meta 工程师 Soumith Chintala 在 X 上分享了关于 Llama 3 的一些细节:使用了 RoCEv2 网络,基于T ectonic/Hammerspace 的 NFS/FUSE 网络存储,标准版本的 PyTorch,带有一些补丁的 NCCL:补丁和交换机优化使集群具有相当高的网络带宽实现,各种调试和队列监控工具,例如 NCCL 异步调试、内存行重新映射检测等。 Meta 表示将使用新的 GPU 集群来微调现有的人工智能系统,并训练更强大的新系统,包括 Llama 3。此外,Meta 还透露正在对 PyTorch 人工智能框架进行升级,为支持更大规模的 GPU 训练需求做准备。 在算力军备的路上越走越远 新的 GPU 集群是 Meta AGI 路线图的一部分,目标是到 2024 年底,基础设施建设将包括350,000 个 NVIDIA H100 GPU,计算能力相当于将近 600,000个 H100 GPU。作为对比,OpenAI 训练 GPT-4,用了大约 25000 个 A100 GPU。而训练 GPT-5 预估需要 30000 到 50000 A100。 要保持在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意味着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对于 Meta 来说,军备还远未结束。根据市调机构 Omdia 发布的报告,Meta 在 2023 年买了超过 15 万块 NVIDIA GPU,与之相当的只有微软,而亚马逊、甲骨文、谷歌、腾讯等都只拿到了 5 万块左右。2024 年 Meta 预计将购买超过 35 万块英伟达 H100 GPU,H100 售价为 2.5 万至 3 万美元(不考虑溢价),如果 Meta 支付的是较低的价格区间,那么将支付给英伟达接近 90 亿美元。 在 Dot-com 泡沫时代,任何人都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基础设施成本启动一个网站,个人开发者和初创企业能够借助普及的智能设备和移动网络,在不同成本的范围内推出产品和业务。而现在,似乎只有那些互联网巨头和明星创业公司才能构建 AI 模型。所有这些公司都从投资者那里拿钱,然后再把钱交给云计算公司和英伟达,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英伟达的股价在如此短时间内超过 2 万亿美元的原因之一。 更多架构细节 关于这两个 GPU 集群的具体架构细节,虽然这两个集群的 GPU 数量相同,通过 400Gbps 端点相互连接,但采用了不同的架构设计。网络方面,其中一个集群采用了一个集群采用了具有融合以太网远程直接内存访问 (RDMA) (RoCE) 网络结构解决方案,另一个则使用了 Nvidia 的网络架构技术 Quantum2 InfiniBand。 采用 RoCE 的 GPU 集群是迄今为止使用商用以太网基础设施建立的最大的 H100 GPU 集群 这两个集群均采用 Meta 的开源 GPU 硬件平台 Grand Teton 构建,该平台专为支持大规模AI工作负载而设计。据称,Grand Teton 的主机到 GPU 带宽是前代 Zion-EX 平台的四倍,计算和数据网络带宽是两倍,功率需求也是两倍。 Meta 表示,这些集群整合了其最新的 Open Rack 电源和机架基础架构架构,旨在为数据中心设计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根据工程师们的说法,Open Rack v3 允许电源架可安装在机架的任何位置,而不是固定在母线上,从而实现更灵活的配置。 存储在 AI 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处理大量的图像、视频和文本数据的多模态训练任务。存储方面,Meta 新集群使用自主开发的”Tectonic”分布式闪存存储解决方案满足数据和检查点需求,并与 Hammerspace 合作部署并行网络文件系统,解决了数千个 GPU 数据和检查点的需求。提高开发体验。 优化整个系统(软件、网络等)后,大型集群性能恢复到理想的 90%+ 范围 性能方面,Meta 建立大规模AI集群的原则是同时最大化性能和易用性,通过优化内部作业调度器和网络路由策略,以及与 NVIDIA 集体通信库(NCCL)的改进,提高了大型集群的性能,实现了与小型集群相同的优秀性能。在实际测试过程中,Meta 比较了小型集群和大型集群的性能,以发现瓶颈所在。在上图表中,展示了大量 GPU 在预期的屋顶线性能消息大小下相互通信时的 AllGather 集体性能(以0-100的标准化带宽表示)。 大型集群的开箱即用性能最初很差且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eta 对内部作业调度器如何根据网络拓扑感知调度作业进行了多项改进,这在减少网络上层流量方面带来了延迟上的好处。 Meta 官方博文中的一个小标题,网友:我懂你意思 Meta 还提到,公司将继续全力支持在人工智能硬件技术栈方面的开放创新,Meta 强调了对开放式计算和开源技术,新的集群均基于 Grand Teton、OpenRack 和 PyTorch 等平台构建而成。 离 Llama 3 更进一步 在 AI 领域,Meta 去年推出了大型语言模型 Llama 2、定制芯片 MTIA、文生图广告工具以及聊天机器人Meta AI 。 其中,Llama 2 的发布以及开源可商用是开源模型社区的里程碑,扎克伯格曾表示,虽然 Llama 2 不是行业领先的模型,但它是最好的开源模型,而 Llama 3 及以后的版本的目标是构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模型。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Meta 计划于 7 月发布 Llama 3,可能达到超 1400 亿参数,比Llama 2 模型的最高参数翻了一倍。据内部人士透露,Llama 3 相对于 GPT-4、Gemini 和 Llama 2,放宽对安全限制的设定,即所谓的“安全围栏”。这意味着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Llama 3 旨在提供更好的回答。Meta 的这一举措显然是希望至少能够提供有关用户查询的相关上下文,而不是简单地忽略或拒绝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简而言之,目的是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提供更多信息,而不是简单地限制对话。 新的基础设施,更多的 GPU 储备,扎克伯格 All in AGI 似乎比投入元宇宙更靠谱,股价也迎来上涨,招聘 AI 人才时也可以底气更足地说自己是“GPU RICH”,看上去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只不过还是没躲过美国网友的无情(无脑…

    2024-03-15 数字经济
    13.7K
  • 肖飒:上海数字规划——放开NFT交易的“令箭”?!

    7月13日,上海发布《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上海数字规划),在数字贸易部分,列明“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新闻一出,引发热议,数字藏品行内人分为两派:一派是喜大普奔,大利好,准备大干一番;一派是谨慎观望,说不定几年后就被经侦带走。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地方政府的规划?且听飒姐分解。 一、上海数字规划的对象不是商业主体,而是各政府职能部门 上海数字规划的依据是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简称全国数字规划)国发【2021】29号文,国务院发布的规划是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也就是“公对公”。同理,我们来看上海数字规划,抄送单位是:“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纪委监委、市高院、市检察院”,也是“公对公”的文件,并不是直接给市场以指令,或者说需要各下级机关进一步细化鼓励措施,才能精准定位到“具体市场主体”。 纵观全国数字规划,重点在于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其中,全文第六部分阐述“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三小点谈到“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给出了更细致的内容: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工程:(1)持续壮大新兴在线服务;(2)深入发展共享经济;(3)鼓励发展智能经济;(4)有序引导新个体经济。第四小点谈到“营造繁荣有序的产业创新生态”,其中与NFT最相关的是:鼓励开源社区、开发者平台等新兴写作平台发展,培育大中小企业和社会开发者开放写作的数字产业创新生态,带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壮大。 鉴于此,与NFT相关的内容有限,我们从如上内容可得出:上位规划中并未对NFT给出鼓励或不鼓励的态度。直辖市规划只能对上位规划进行细化,从外延上来讲,可以将非同质化代币解释为数字产业的一种创新生态,但规划是规划,法律边界是法律边界。 我们承认法律具有“时滞性”,囿于法律稳定性(给予市场稳定预期)的要求,不少法律是滞后于新兴事物的。但是,法律也会给出缓释之地,经过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在某些区域或领域内有些法律可以按下暂停键。那么,直辖市的规划是否经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呢,目前显示没有,也就是说无论地方上如何规划都必须在既有法律框架下进行探索和尝试。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海数据规划并没有给NFT二级交易和交易所开绿灯,也没有“首肯”房地产等资产进行链上数字化发售。 二、数藏NFT可容纳进“”文化数字化“”框架,值得支持 “文化数字化”是国家战略,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IP资源,应当深入挖掘。近年来,数字藏品异军突起,将国风传递给新一代,并且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飒姐支持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输出给数字世界,目前采取NFT的办法固定著作权里的财产权,合规路径有望畅通。脱离开文化产业,单纯讲NFT非同质化代币,坦率地讲,意义有限。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文化产业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科技服务文化产业是当今社会的题中之意。 当下,数藏NFT行业良莠不齐,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胆子大野心大的企业,开了二级市场并与国外公链和交易相挂钩,对国内用户宣传购买NFT就是购买了一个能够增值保值的金融产品,随着二级市场价格涨跌,形成K线,割韭菜。更有甚者,在敏感的消费者社群中安插眼线,故意放出某NFT的原著作家的消息,通过控制放出消息的时机来引导二手NFT的价格,请脑补资本市场中“操纵证券价格”。相对保守的大厂,一般采取一级市场发售的做法,转赠需要较长的间隔,从而降低金融属性,避免消费者非理性炒作。这种做法被外界笑称“阉割版”,但这种做法着实法律风险最小。 在开设二级市场的NFT交易平台中,寄售模式的合规价值较大,在此飒姐不赘述。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中国文化乘上数字化的东风,NFT作为文化数字化的利器不应被放弃。对于上海数字规划,我们是认可并钦佩的,更多的地域不敢尝试新事物,怠于鼓励新事物发展,直至错失历史机遇,令人扼腕。 三、监管沙盒,给予鼓励,但不逾矩 预判下一步上海数字规划的落地,一是园区,各类园区在承接公司入驻时有倾向,自带优惠政策,若NFT在本地落地生根,将有大量NFT交易平台落户上海的各大园区;二是行业发展和自律,新兴业态是否能归到既有的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赛道,飒姐不得而知,但NFT交易平台一定会归到某一个行业组织,接受自律组织的“软性监管”;三是地域,开辟特殊地域从事不同细分行业,这也是规划落地的方法,张江有张江的优势,嘉定有嘉定的特色。 如果猜得没错,下一步就是大规模的技术及应用培训和创业孵化,飒姐有可能会被喊来当讲师,拭目以待。 基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建议还是选择某一地域或某园区,给出地方性的监管沙盒,即允许一部分有实力有创意的企业先行先试,上下求索。一下子铺开放到社会容易出现非理性炒作和维权,在固定区域内给出一定的门槛,才能够筛选出适格玩家。至于监管沙盒sand-box,学术论文和分析文章已经烂大街,飒姐就不展开论述,总而言之,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不要压抑创新创业的小火苗。为NFT行业开辟一个监管沙盒,是值得的。 四、严守底线,绝不非法集资 上海数字规划之中,关于发展NFT等商业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推动文化数字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并不会改变底线,即NFT应当发挥其作为文化产品的属性,坚持守正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同时,坚决防范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在防范金融化、证券化倾向的大方向上,非法集资是必须要我们绷紧神经应对的“红线边界”。 目前情况看,NFT行业的非法集资风险点大致有两个: 其一,数藏平台通过分割所有权或批量创设等方式削弱NFT的非同质化特征,进而落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涵摄范围之中。今年3月1日生效的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非法集资解释”)第二条第(八)项明确指出以虚拟币交易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其二,数藏平台开展加价回购NFT等回购手段,进而落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涵摄范围之中。非法集资解释第二条第(四)项明确指出,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五、NFT,谨防金融化和沦为洗钱通道 据我们观察,有些NFT的升值速度令人咋舌,甚至出现百倍NFT,高额的单价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为洗钱的工具。在海外,已经有嫖客使用NFT做嫖资进行非法交易。去金融化和反洗钱“一体两面”,正因为NFT具有金融属性,其才能够成为洗钱的“理想工具”。正如前所述,上海数字规划并不会和国家目前监管的大方向相背离。数字藏品行业想要乘此东风,就必须进行价值切割,尽可能摆脱掉NFT的金融属性。 上海对于实物炒作很早就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过《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连一…

    2022-07-14
    29.6K
  • 起大早赶晚集,苹果的折叠屏为何如此「难产」?

    近段时间,市值蒸发超万亿元人民币的苹果公司,成了市场“唱衰”的对象。作为贡献超一半的产品,iPhone开年在中国市场销量暴跌24%,引来许多投资人的担忧。 对于iPhone,虽然其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每年挤牙膏式的创新,招来很多用户的不满。在华为强势回归后,iPhone在中国市场的位置也已经摇摇欲坠。就目前的环境来看,AI会是短期内苹果的救命稻草,但具体的规划以及应用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用户和市场希望看到苹果在iPhone等产品形态和设计上有真正的革新,而不是一套模具套用多年”,一名产业链人士向钛媒体App吐槽道。 折叠屏,作为一个发展量产5年的品类,目前已经成为非iOS手机阵营在高端市场突围的利器,市场也都在期待着苹果折叠屏的发布。 虽说苹果的风格偏“保守”,并且对产品的要求很高,但折叠屏一直迟迟不发,也是令很多果粉费解。之前,市场也都多次有过传闻,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从当前已有的爆料来看,苹果的折叠屏研发已经有几年时间,会在iPhone发布20周年也就是2027年左右发布。只是,到了那时,面对已经市场化近10年的三星、华为,苹果折叠屏还能“后来者碾压之”吗? 手机、平板、PC,苹果的首款折叠屏会是什么? Counterpoint预计,到2027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1亿部。中金公司研究也指出,2022年折叠屏产品迭代加速,预计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8000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数据显示,iOS用户对折叠屏手机的兴趣比例达到58%,市场上关于苹果折叠屏规划和取消的传言也一直不断。 在年初,就有消息称,基于对折叠屏耐用性的担忧,苹果暂停了可折叠iPhone的开发。据了解,苹果方面此前已与三星Display和LG Display有过接触,但从给出的样品来看,仍未达到苹果的标准,这也是苹果暂停可折叠iPhone项目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相关专利上的进展来看,苹果仍在加速布局折叠屏产品。 日前,美国商标和专利局公示的清单显示,苹果获得了一项关于折叠屏的相关技术专利,涵盖了包括i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多种产品。通过化学方法制造纹理玻璃的方法,解决折叠处玻璃破裂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折叠屏出现的折痕问题。 还有报道称,苹果将Apple Vision Pro团队的一些核心人员调至折叠屏项目组,内部高管则透露,将推迟到2026年发布首款折叠屏iPhone,会集中采用更多先进技术,预计将比竞争对手的机型更薄、更轻。 对于这一网传的可折叠iPhone的发布规划,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自己的最新调查显示,苹果目前唯一有明确开发时程的可折叠产品,只有配备约20.3显示器,并预计在2027年量产的MacBook。 另外,上述产业链人士则对钛媒体App表示,苹果大概率会入局折叠屏市场,但试水的会先是iPad并不是iPhone,先通过市场的反应来看看折叠屏的市场反应。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苹果确实在进行可折叠产品相关的研发,并且已有多年时间。而不确定的是,苹果的第一款可折叠屏产品会是什么,可能是手机,也可能是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 钛媒体App认为,从市场的成熟度来看,手机和平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是手机的话,大概率会在iPhone发布20周年之际上市。如果是平板的话,更有可能在2026年先试水,为次年可折叠iPhone探路。 起大早赶晚集,挑剔的苹果“慢太多” 从第一款量产的折叠屏发布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这五年的时间里,折叠屏的玩家从三星、华为扩充到现在的小米、OPPO、vivo、荣耀等,两位数的增速,在下滑的手机大盘市场中也成为一股“清流”。 虽然折叠屏目前的体量并不是很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折叠屏的方向并没有错。在钛媒体App看来,当下的智能手机市场创新力到了瓶颈期,在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创新之前,折叠屏是手机厂商寻求增量以及提升体验的正确方向。 图片来源:IDC ID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00.7万台,同比增长114.5%。自2019年首款产品上市以来,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100%。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向钛媒体App透露,根据IDC在2023年11月版本的预测数据,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预计出货量在1000万左右,同比增幅依然会超过50%,延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谈及折叠屏手机的快速发展,TCL华星CEO赵军在去年曾对钛媒体App表示,“大概五年前,折叠手机开始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三年前,折叠手机的市场规模还小于100万。今年,整个折叠手机的市场规模接近2000万,大概是在1800万到2000万之间,全球折叠手机的出货量,基本每年是以几倍的速度在增长。我们认为折叠手机是目前智能手机领域产品创新和迭代的主要创新点和增长点。” 《名利场》在关于Apple Vision Pro的文章中曾透露,在苹果老园区Infinite Loop的边缘,有一座不起眼的低层建筑,被称为“马里亚尼1号”(Mariani 1),里面是苹果正在研发的一些畅想中的产品,其中就包括可折叠iPhone。 2023年国内折叠屏产品,钛媒体App制图 对比三星、华为,苹果关于可折叠产品的研究并不晚,甚至还可能更早。但是,在量产的进度和对市场的态度上,苹果则是要慢很多。即便是对产品要求高,但如若2026年可折叠产品才发布,也比三星、华为晚了7年。 对比之下,Apple Watch也就仅比三星晚了两三年的时间。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一共有7家品牌发布了13款折叠屏产品,包括左右折以及上下折,头部品牌中也就苹果还未发布相关产品。 其实,苹果之所以动作这么慢,可折叠项目一直“难产”,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折叠屏目前针对的都是高端用户群体,是国产品牌向上突围的利器,这也是iPhone的主战场。而从销量来看,iPhone在高端市场的核心地位仍没有动摇,再加上折叠屏虽然增速高,但上千万的体量相比较智能手机超10亿的年销量仍旧是小众品类。因此,较小的竞争压力,也并未让苹果感到紧迫感。 另一方面,折叠屏目前确实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折痕,尤其是小折的折痕,在长时间使用后会更加明显。还有轻薄与性能的平衡,系统层面的优化等,也都是折叠屏目前面临的发展难题。但面对未来还有一个疑问,到了2026年,苹果就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或者说华为、三星们就解决不了吗? 此外,考虑到iPhone目前在市场上受到的冲击,就算是体量目前较小,苹果也的确应该加速折叠屏产品的落地量产。郭明錤表示,此前2024年iPhone出货的市场共识为2.2-2.25亿部,现在已经开始下修,并向自己之前预测的2亿部靠拢。郭天翔则指出,折叠屏这种在产品形态有较大改观得产品,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得关注,激发换机欲望。 更多的挑战还在后面 对于苹果来说,一旦推出折叠屏产品,初期的大卖是可以预见的,其严苛的要求必然也会带动整个可折叠产业链的提升。据了解,三星Display是目前与苹果传出更多绯闻的面板企业。有消息称,如果苹果在2026年左右量产折叠屏产品,将会由三星Display独供,其多年来为三星折叠屏手机供应面板,在生产和技术成熟度…

    2024-03-15 数字经济
    4.8K
  • 爱回收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去年黄金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看财报

    近段时间,“以旧换新”成为热议的话题,二手交易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将刺激二手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IDC预计,2024年二手智能手机(含翻新机)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万台。 日前,万物新生集团(爱回收)对外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二手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四季度,爱回收总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29.9%。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non-GAAP净利润9102万元创历史新高。 爱回收营收&增速变化,钛媒体App制图 全年来看,爱回收总收入同比增长31.4%达到129.7亿元,集团non-GAAP经营利润超2.5亿元,non-GAAP净利润为2.3亿元,连续两年在non-GAAP层面实现盈利,全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4亿元。 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会上,谈及业绩上的变化,万物新生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陈雪峰指出,这些成绩的基础来自我们的战略定力,即坚持以供应链能力为根基,保持对新流量机会的关注和消费者需求的捕捉。 截至2023年末,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短期投资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余额总计28.5亿元。另外,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回购计划,以重申提振股东价值的承诺。 受益于行业环境的利好以及业绩上的增长,爱回收股价连涨三天,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涨幅超26%。 全年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黄金、老酒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 从营收构成来看,爱回收的收入包括1P(自营)产品销售收入和3P(平台)服务收入。其中,1P自营回收业务的发展仍是集团整体增长的战略重心,是主引擎。四季度,1P(自营)收入达35.2亿元,同比增长31%,占收入比重升至91%。3P(平台)服务收入为3.5亿元,同比增长19.7%,这一数据要远高于上一季度的7.2%。 过去一年,爱回收持续推动自营产品的交易。从交易量上看,2023年集团整体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推动全年1P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50%。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二手电子数码产品,爱回收还在发力多品类回收,比如奢侈品、黄金、老酒等高价值商品的回收服务。截止2023年末,共有252家爱回收门店开通了多品类回收服务,2023全年的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元。 “1P(自营)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拍机堂、拍拍平台以及线下渠道中二手消费电子产品销售的增加所推动。其中,自营合规翻新产品销售额达到2.78亿元,2023年四季度环比增长41.5%”,万物新生首席财务官陈晨在业绩会上说道。 平台业务方面,服务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拍拍和拍机堂交易活动回暖,全年3P平台收费率提升92个基点至5.39%,拍机堂注册商家数达到59.6万,相较前一年增长46.2%。 除了收入上的增长,爱回收的盈利能力也在增强。四季度集团取得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同比增长136%,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经营利润,季度non-GAAP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同期的1.2%提升至2.1%。从财报透露的数据可以看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履约费用率等方面的下滑。 数据显示,爱回收Non-GAAP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从8.7%下降到7.6%。陈晨表示,相对稳定的履约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1P自营业务客单量上,同时随着客单价的提升,单均履约成本也得以降低。 销售等费用的大幅下降,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四季度,爱回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6.6%至3.17亿元,管理费用则下降18.8%至6220万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non-GAAP管理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8%下降至1.2%。 另外,在谈及利润增长的路径时,陈晨进一步指出,主要关注1P业务的运营效率,长期目标每年提升1%的non-GAAP运营利润率。 苹果官方回收贡献3亿元收入,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根据IDC此前发布的数据,2022年,包括官方翻新智能手机在内的全球二手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826亿台,同比增长11.5%,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133亿台,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10.3%。 爱回收在财报中披露,目前“合规翻新”战略正在快速推进,以实现更完整的价值链和更大的增值利润空间。全年自营翻新业务收入达8.1亿元,占主营回收收入9.4%的业务贡献比例。其中,在2023年第四季度,合规翻新业绩环比提升41.5%。 2023年二季度,爱回收披露成为苹果在中国内地第二家“以旧换新”服务商,已经覆盖品牌官网和线下旗舰店。钛媒体App了解到,这项业务将以1P模式开展,但不需要投放广告获客,也没有独立的门店端的费用,所以这项回收的成本结构更简单。 爱回收曾透露,去年11月开始,争取到了主流的N-1、N-2代产品的回收资格—— 即用户可以在苹果直营渠道用iPhone13、iPhone14这样的主流型号回收换新,旧机由苹果完成前端履约后,交给爱回收处置。 陈雪峰表示,该业务在四季度收入3亿元,环比Q3该业务刚上线时增长了9倍,这证明用户对苹果以旧换新的接受度正在上升,以旧换新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爱回收持续强化与京东的协作,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以旧换新’‘多件折抵换新’等服务。2023年,京东以旧换新业务同比增长100%。” 此外,在2023年第四季度,爱回收以总计810万美元的价格,在公开市场上回购了450万股ADS。截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股份回购计划,已经回购了1840万股ADS,共计5650万美元。业绩发布后,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以总值2000万美元回购股票。 “我们相信中央对新一轮大规模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有利于与我们合作的京东平台与厂商品牌的发展,有信心在 1P自营业务方面继续实现30%的同比增长”,陈雪峰在业绩会上说道。(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2024-03-15
    6.4K
  •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进入“降本增量”的新周期 | 钛媒体焦点

    2024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中国全年发射的39%,商业发射次数与成功率显著提高;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艾媒咨询的报告称,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商业航天现在已经从技术验证阶段逐步转入商业验证阶段,基本都解决了航天技术难题,更关键要实现‘商业’。”运载火箭设计制造公司东方空间副总裁彭昊旻曾表示,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在研制设计、火箭生产制造、流线转运、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优化。 而在所有环节中,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应用则是最关键的突破口。根据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统计,已实现火箭可回收的SpaceX,其火箭发射成本对比俄罗斯联盟号实现了97%的下降。 火箭可回收技术,为何重要? 谈及火箭可回收技术,SpaceX是一家绕不开的公司。 2015 年,SpaceX实现猎鹰 9 号一级助推器的首次垂直着陆,标志着火箭回收技术的成功。在此之后,猎鹰 9 号成为SpaceX的主力运载火箭。SpaceX官网显示,截至目前,猎鹰9号共发射了306次,着陆264次,重复飞行次数237次。 猎鹰 9 号的主体由一级助推器与二级助推器组成,一级助推器包括 9 个梅林发动机,二级助推器包括 1 台发动机,全新火箭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左右。而回收一级助推器和整流罩后,复用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仅为1500万美元。 单次发射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猎鹰 9 号能够以更低的荷载价格,拿到更多的商业订单。以发射到近地球轨道为参照,SpaceX猎鹰9号的荷载价格为3000多美元/公斤(约合人民币2.1万元)。2023年,SpaceX全年发射了1200吨有效载荷入轨,占全球商业火箭发射80%的份额。 来源:SpaceX官网 而除了降低发射成本,可回收技术还有一层更重大的意义——有利于更快速地进行产品迭代。 与大多数产品回收后价值降低的逻辑不同,回收后的火箭可以说比全新的火箭更有价值。成功返回地面的火箭记录了飞行前最完整的数据,这对于火箭设计改良、算法优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借此提高火箭发射和回收的成功率。也正因此,被重复利用的“猎鹰9号”,也是目前可靠性最高的火箭之一。 在国内,商业航天公司也在展开对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开发。 “公司计划在2025年底,发射能够成功入轨并可回收的火箭双曲线三号,如果能够成功,就相当于达到了SpaceX在2015年时的水平。” 星际荣耀液体火箭总设计师季海波对媒体表示,可重复回收的火箭是所有商业火箭公司必须掌握的技术和产品,只有拥有这一产品,才能降低成本。只有攻破这一难关、达到这一目标,再往后,我们和SpaceX的差距才会逐步减少。 除此之外,天兵科技计划在2024年发射对标SpaceX猎鹰九号的天龙三号液氧煤油火箭,蓝箭航天也表示将在2025年发射可回收液体火箭。 值得注意的是,完成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后,东方空间也在同步研发“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东方空间称,再用两年时间攻克可回收技术,进一步提升火箭运载能力至15-20吨,发射成本将降低至SpaceX水平。 卫星互联网,组网在即 随着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发展,更大规模的卫星发射也将成为可能,这也是下一代互联模型——卫星互联网诞生的基础。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超过70%的地理空间缺乏铺设传统地面骨干网络的条件,例如海洋、沙漠、偏僻的山区等,因此手机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难以覆盖。 而卫星通信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波,可以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通信的一种通信手段。因为覆盖面大、部署快,而且不受地面情况的影响,所以卫星通信一直都被认为是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场合的唯一通信手段。 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夏冰在2023中国无线电大会上也曾表示,中国电信与华为联合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将进一步加强卫星频谱资源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同时,面向6G网络演进需求,6G下一步必将和卫星通信及卫星互联网结合,构建天地一体化融合网络。 卫星通信系统,可分为低轨通信卫星(LEO)、中轨通信卫星(MEO)和高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GEO)。对于高轨通信卫星系统来说,其技术最为成熟,寿命长、单星容量也大。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距离地面距离过长,导致其传输延时大,终端功耗高,覆盖范围有限。对比之下,低轨通信卫星在功耗、覆盖和延时上的优势,可扩展性也更强,也是被认为直连卫星上网的最优方案。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的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的竞争方式来获取。截至2023年2月,星链工程在轨卫星数量超过3500颗。同时,SpaceX还提出了第二代星链计划,该计划将依托SpaceX星舰发射并构成数量达29988颗卫星的卫星星座。 2020年9月,中国以星网公司向ITU提交GW星座计划,共计发射卫星数12992颗,组建中国版卫星互联网;另一个由垣信等卫星公司牵头的“G60星链”计划。G60星链计划未来将实现12000多颗卫星的组网,其中一期的1296颗将于2024-2027年实施完毕,而2025年底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发射任务,2026-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发射任务。 根据SIA 数据显示,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1 年的 292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达到447 亿元,2021-2025 年 CAGR(复合增长率) 为 11.18%。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

    2024-03-15
    400.4K
的头像
已有 0 条评论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