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回收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去年黄金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看财报

近段时间,“以旧换新”成为热议的话题,二手交易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将刺激二手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IDC预计,2024年二手智能手机(含翻新机)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万台。

日前,万物新生集团(爱回收)对外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二手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四季度,爱回收总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29.9%。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non-GAAP净利润9102万元创历史新高。

爱回收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去年黄金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看财报

爱回收营收&增速变化,钛媒体App制图

全年来看,爱回收总收入同比增长31.4%达到129.7亿元,集团non-GAAP经营利润超2.5亿元,non-GAAP净利润为2.3亿元,连续两年在non-GAAP层面实现盈利,全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4亿元。

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会上,谈及业绩上的变化,万物新生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陈雪峰指出,这些成绩的基础来自我们的战略定力,即坚持以供应链能力为根基,保持对新流量机会的关注和消费者需求的捕捉。

截至2023年末,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短期投资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余额总计28.5亿元。另外,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回购计划,以重申提振股东价值的承诺。

爱回收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去年黄金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看财报

受益于行业环境的利好以及业绩上的增长,爱回收股价连涨三天,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涨幅超26%。

全年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黄金、老酒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

从营收构成来看,爱回收的收入包括1P(自营)产品销售收入和3P(平台)服务收入。其中,1P自营回收业务的发展仍是集团整体增长的战略重心,是主引擎。四季度,1P(自营)收入达35.2亿元,同比增长31%,占收入比重升至91%。3P(平台)服务收入为3.5亿元,同比增长19.7%,这一数据要远高于上一季度的7.2%。

过去一年,爱回收持续推动自营产品的交易。从交易量上看,2023年集团整体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推动全年1P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50%。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二手电子数码产品,爱回收还在发力多品类回收,比如奢侈品、黄金、老酒等高价值商品的回收服务。截止2023年末,共有252家爱回收门店开通了多品类回收服务,2023全年的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元。

爱回收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去年黄金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看财报

“1P(自营)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拍机堂、拍拍平台以及线下渠道中二手消费电子产品销售的增加所推动。其中,自营合规翻新产品销售额达到2.78亿元,2023年四季度环比增长41.5%”,万物新生首席财务官陈晨在业绩会上说道。

平台业务方面,服务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拍拍和拍机堂交易活动回暖,全年3P平台收费率提升92个基点至5.39%,拍机堂注册商家数达到59.6万,相较前一年增长46.2%。

除了收入上的增长,爱回收的盈利能力也在增强。四季度集团取得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同比增长136%,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经营利润,季度non-GAAP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同期的1.2%提升至2.1%。从财报透露的数据可以看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履约费用率等方面的下滑。

数据显示,爱回收Non-GAAP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从8.7%下降到7.6%。陈晨表示,相对稳定的履约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1P自营业务客单量上,同时随着客单价的提升,单均履约成本也得以降低。

销售等费用的大幅下降,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四季度,爱回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6.6%至3.17亿元,管理费用则下降18.8%至6220万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non-GAAP管理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8%下降至1.2%。

另外,在谈及利润增长的路径时,陈晨进一步指出,主要关注1P业务的运营效率,长期目标每年提升1%的non-GAAP运营利润率。

苹果官方回收贡献3亿元收入,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根据IDC此前发布的数据,2022年,包括官方翻新智能手机在内的全球二手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826亿台,同比增长11.5%,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133亿台,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10.3%。

爱回收在财报中披露,目前“合规翻新”战略正在快速推进,以实现更完整的价值链和更大的增值利润空间。全年自营翻新业务收入达8.1亿元,占主营回收收入9.4%的业务贡献比例。其中,在2023年第四季度,合规翻新业绩环比提升41.5%。

2023年二季度,爱回收披露成为苹果在中国内地第二家“以旧换新”服务商,已经覆盖品牌官网和线下旗舰店。钛媒体App了解到,这项业务将以1P模式开展,但不需要投放广告获客,也没有独立的门店端的费用,所以这项回收的成本结构更简单。

爱回收曾透露,去年11月开始,争取到了主流的N-1、N-2代产品的回收资格—— 即用户可以在苹果直营渠道用iPhone13、iPhone14这样的主流型号回收换新,旧机由苹果完成前端履约后,交给爱回收处置。

陈雪峰表示,该业务在四季度收入3亿元,环比Q3该业务刚上线时增长了9倍,这证明用户对苹果以旧换新的接受度正在上升,以旧换新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爱回收持续强化与京东的协作,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以旧换新’‘多件折抵换新’等服务。2023年,京东以旧换新业务同比增长100%。”

此外,在2023年第四季度,爱回收以总计810万美元的价格,在公开市场上回购了450万股ADS。截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股份回购计划,已经回购了1840万股ADS,共计5650万美元。业绩发布后,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以总值2000万美元回购股票。

“我们相信中央对新一轮大规模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有利于与我们合作的京东平台与厂商品牌的发展,有信心在 1P自营业务方面继续实现30%的同比增长”,陈雪峰在业绩会上说道。(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Like (0)
Previous 2024-03-15
Next 2024-03-15

相关推荐

  • 三年期满,荣耀“IPO窗口期”却逐渐远去

    文 | 首席消费官,作者 | 冯庆艳 荣耀CEO赵明一身灰色西装、内着白衬衣,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地走上梦幻般的舞台,开启他全程飙英语的荣耀旗舰产品发布演讲。这是北京时间2月25日晚间,发生在荣耀巴塞罗那全球发布会现场的一幕。 手机江湖里,荣耀是个“异类”——“含着金汤匙”诞生,却胎里带着“不足之症”;单飞后有国企性质背书,却在上市路上一波三折。 回溯荣耀自2020年11月从华为剥离至今,已经单飞3年有余。荣耀自2022年开始,每年都参加MWC大会(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这是第三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 “新瓶装旧酒” 2023年11月,荣耀官方终于宣告拟筹划上市,且将通过首发上市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在单飞的3年多里,上市传闻一直笼罩在荣耀身上,甚至一度传出荣耀经销商接到购买原始股的邀约。 无独有偶,官宣拟上市的同时,荣耀还一并发布换帅消息,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吴晖“空降”至荣耀,担任董事长,原董事长万飚担任副董事长。这也被外界看作是荣耀为推动上市进程的举措之一。 此次参展MWC,是新帅吴晖上任后的首次大型参展,且是在官方确认正筹备上市的当口。 在飞往巴塞罗那前不久,赵明对外称,未来荣耀将致力于打造“欧洲第二本土市场”,并将用最强旗舰产品,与全球顶尖品牌一较高下,对此,赵明表示,此次发布会也将成为荣耀全面开拓全球市场、打造“世界荣耀”的关键战役。 赵明所指的全球顶尖品牌,便是苹果、三星,甚至包括老东家华为。 然而,荣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恶劣却是不争的事实。手机作为主流消费电子产品,近年来却陷入整体“蛋糕不断萎缩”的怪圈。为此各大手机厂商变得更加“内卷”。在消费大环境疲软之下,荣耀要想冲刺IPO,单靠制造和渠道的老故事,难以支撑资本给其的数百亿美金的估值,必须讲出一个增长“第二曲线”的新故事,毕竟,在荣耀之前,小米作为手机厂商的代表登陆港股资本市场,资本已经给出了答案,而对于荣耀来讲,其作为手机的故事更难以开口。 此次参展,荣耀全球发布的产品当中,硬件有荣耀Magic6系列、折叠旗舰荣耀Magic V2系列以及全新AI PC荣耀MagicBook Pro 16,软件则是其最新的操作系统——魔法OS(MagicOS 8.0系统)。 更早一点,1月11日,荣耀已在中国发布了Magic6系列和MagicOS 8.0系统,以及自研70亿参数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有意思的是,当天的发布会现场,在荣耀将Magic6系列与苹果、华为等品牌产品对标之时,台下观众喊出“干翻华为”,这使其与华为的关系也愈发微妙,作为华为分拆出来的品牌,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荣耀或许还将面临与华为的竞合。 此前一天,MagicOS 8.0系统的“任意门”功能,遭到抄袭质疑。“罗永浩的辟谣号”在微博上表示,“任意门”功能“抄袭”锤子手机“One Step”。赵明于1月11日回应称,“任意门功能是基于第一代荣耀Magic解决方案发展而来的”,否认了抄袭指责。 显然,荣耀目前讲述的故事,一边是冲击高端市场,一边则是征战海外,尤其瞄准了高端手机的天下——欧洲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冲击高端市场并非新故事,而是自单飞以来便开始讲的故事,征战海外也是荣耀2022年开启的。 掘金高端的岁月 荣耀单飞3年多,形成了Magic系列、数字系列、V系列与X系列4个完整的产品体系,其中,Magic系列、V系列为高端旗舰机型。高端新机发布频次也由早前的1年一迭代,转变为半年一次迭代。 这凸显了荣耀试图冲击高端的野心,但是,受缺少自研芯片、供应链体系不够完善以及自有生态有待构建等因素影响,荣耀的高端化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IDC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价格段趋势》显示,600美元(国内市场以4000元为标准)以上高端市场份额达27.4%,同比增长3.7%;中低端市场份额合计为72.6%,其中200美元(约1500元)以下低端市场份额恢复到27.5%,同比增长5.2%。 上述报告指出,目前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一至三线城市,销售较好的产品包括苹果iPhone 15、华为Mate 60、小米14、vivo X100等品牌的旗舰系列,其间并没有荣耀。 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最畅销高端机型当中苹果占7席,国产手机品牌只有华为和vivo上榜,华为Mate60 Pro杀入前五,华为P60位居第7名,vivo X90s则位居第10名。 折叠屏手机是荣耀瞄准的高端机市场另一个高地,其代表机型是V系列。此次荣耀全球发布会上,便发布了折叠旗舰荣耀Magic V2系列。 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700.7万台,同比增长114.5%。自2019年首款产品上市以来,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100%。 IDC称,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前五大厂商分别为华为、OPPO、荣耀、三星、vivo,市场份额分别为37.4%、18.3%、17.7%、11%、9.7%,其中,荣耀以17.7%的占比排行第三。 海外市场则是荣耀想讲的增长“第二曲线”故事。荣耀瞄准了高端手机为主的欧洲市场。 赵明曾透露,2023年荣耀在海外市场增速超过200%,并在两年内实现了盈利性增长。 相比于多年深耕海外的华为、小米、vivo和OPPO,荣耀是掘金海外的新玩家。2022年,被称之为荣耀的海外元年,2023年是欧洲元年。 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欧洲地区(不含俄罗斯)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780万部,同比下降3%,排行前五的厂商依次为苹果、三星、小米、摩托罗拉和荣耀,其中摩托罗拉出货量同比增长了73%,荣耀同比增长了116%至110万台。 2023年,荣耀海外市场出货量规模在上千万台。根据Omdia四个季度数据计算得知,2023年全年,荣耀全球手机出货量共计为5690万台,若减去IDC统计的荣耀中国市场约为4634.1万台的出货量,荣耀海外市场的出货量约为1050万台,若减去Canalys统计荣耀中国市场约为4360万台的出货量,海外出货量约为1330万台。 出货量与激活量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荣耀中国市场的出货量(销量/激活量)以及市场份额,在IDC、Canalys以及BCI等几家调研机构的数据当中,差距较大。 出货量是流入市场的手机产品销售量,这里边包括未送达消费者手中,还在渠道当中的产品。而激活量则是消费者购买并激活手机后的统计数量。两者之间的差距,或部分反映出手机渠道当中压货情况。 中国市场,同样统计出货量的机构有IDC和Canalys。2023年全年荣耀出货量,IDC统计数据为4634.1万台,市场份额排行第二位。Canalys统计数据为4360万台,市场份额排行第四位。两者的出货量相差近274万台。 统计手机激活量的BCI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荣耀激活量为4129.1万台,激活量比IDC统计的出货量少了505万台,比Canalys统计的出货量少了230.9万台。 对标Canalys和BCI两家数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五手机厂商中国出货量排名为:苹果、vivo、OPPO、荣耀和小米,出货量依次约为5180万台、4450万台、4390万台、4360万台、3560万…

    2024-03-15
    2.7K
  • 可折叠iPhone再跳票,为何苹果五年都“做不成”折叠屏?

    文 | 雷科技leitech 最近关于折叠屏 iPhone 的消息有点多。 众所周知,坊间一直传闻苹果正在开发折叠屏 iPhone。一方面是所有主流智能手机厂商都已经进入这个赛道,同时折叠屏手机的销量也是连年增长;另一方面是苹果流出的专利显示,他们确实在考虑和研发相应的设计和技术。 但始终没有人可以确凿地指出,苹果正在计划推出折叠屏 iPhone。 就连老朋友、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都在最近承认:已经被人问过了很多次折叠屏 iPhone 或 iPad,但真的不清楚对应的开发计划,只知道苹果正在开发一款约 20.3 英寸的可折叠 MacBook,计划 2027 年量产。 不过就在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再度公布了一份苹果关于折叠屏技术的专利申请。不过更重要的消息是,有苹果高管在采访中不仅透露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的部分信息,还告诉韩国媒体 AlphaBiz: 经过深思熟虑,苹果决定将折叠屏 iPhone 的发布日期定在 2026 年,这比预期要晚。由于它比竞争对手发布得晚,将会整合更多最新的尖端技术。 很多人都在期待折叠屏的 iPhone,但时至今日,我们仍未知道苹果的首款折叠屏 iPhone 会长什么样,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不过目前来看,尽管距离首款折叠屏 iPhone 发布可能还有两年,但我们确实正在逼近折叠屏 iPhone 的真相。 折叠屏已普及,iPhone版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IDC 之前发布过一份报告,指出 2023 年全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700.7 万台,同比增长 114.5%,也是连续第四年同比增速超过 100%。TrendForce 对 2023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预估是 1590 万台,同比增长 25%。 图/ TrendForce 虽然从整体规模上看,折叠屏手机的全部出货量还不如 iPhone 14(单款)在 2023 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但耐不住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所以这几年,大部分说得上名号的手机厂商都已经入局: 除了主流的三星、华为、OPPO(含一加)、vivo、小米、荣耀,联想(摩托罗拉)、传音、谷歌、中兴(努比亚)也都成为了折叠屏手机厂商。 但毫无疑问,智能手机江湖还离不开苹果这家「天下第一宗」。尤其作为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绝对统治者,苹果对于高端手机用户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苹果做不做折叠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消费者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今天折叠屏手机固然在硬件上有了大幅的进步,包括厚度、重量、可靠性、铰链以及屏幕等核心配置上,可以说都达到了一个「大体可接受」的阶段。 但这不意味着产品就好用了,尤其是在软件上的制肘大大影响了折叠屏的使用体验。 而软硬件整合,恰恰是苹果这家引领两代计算平台的公司最擅长、也最有优势的方面。另外,iPhone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 iOS 系统和生态,不管是希望看到搭载 iOS 的折叠屏设备,还是希望看到苹果(iOS、iPadOS)对于移动「折叠」应用生态的改善,都会不可避免对折叠屏 iPhone 报以期待。 所以与其说很多人对折叠屏 iPhone 的期待,是对苹果的期待,更不如说是对更好折叠屏手机体验的期待。 “可折叠iPhone”,到底有何不同? 对「折叠屏」来说,屏幕的可靠性和折痕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年初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就披露,三星显示提供的面板目前还不能通过苹果严苛的内部测试,导致投产计划继续顺延。 按照 AlphaBiz 的报道,苹果高管就表示首款折叠屏 iPhone 的目标是比竞争对手做得更薄、更轻,同时还有防折痕。 回到前文提到的那份苹果申请专利,专利内容显示这是一项在机身内置柔性显示屏中最大限度减少屏幕折痕的技术。 最近公开的苹果专利,图/ Patently Apple 简单来说,苹果的想法是在设备折叠部分的玻璃内侧进行切割,再填充聚合物材料,使得屏幕易于弯曲且不会形成折痕。而为了解决填充物对光线的影响,一是采用有机硅或丙烯酸酯等柔性材料;二是填充物外侧采用光滑处理,内侧设计成粗糙纹理来有效减少光反射。 当然,申请专利只能说明苹果至少考虑过这个方案,完全不能代表苹果就会使用该方案。事实是,之前苹果关于折叠屏折痕的申请专利就有好些,包括但不限于在这部分采用「自愈材料」、全新的铰链设计以及可移动的伸缩板等。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折叠屏」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苹果迟迟没有推出折叠屏 iPhone。但显然,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可折叠iPhone,苹果为何五年都做不出来? 苹果确实不用急。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折叠屏手机也远未到真正能够与直板手机相提并论的时刻,更遑论对 iPhone 形成有效的冲击。市场份额方面前文已经说过了,而在苹果之外,各家厂商如今最重视的新机仍然还是直板旗舰,而非折叠旗舰。 苹果也从来不是一家热衷于新技术的公司。虽然 iPhone 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范式,但在 iPhone 之前早就有了智能手机;多点触控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被认为(包括苹果自己)是革命性的,但也早有了应用多点触控技术的产品;移动上网功能就更不用说。 说到底,苹果是一家善于「整合」的产品公司,也清楚地明白最终交付给用户的是产品而非技术。而折叠屏,虽然说已经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大体可接受」的程度,但耐用性、重量等方面仍然还是有相当多的提升空间。 再有,折叠屏手机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折叠手机的方式,将更大的屏幕塞到更便于携带和握持的机身中。当然,重点还是前者——更大的屏幕。 问题是更大的屏幕,就一定要是手机吗? 实际上,苹果 Vision Pro 完全可以提供大得多的屏幕和性能,苹果更是将其视为开启「下一个空间计算时代」的革命性产品,足见其重视程度。或许,这也让苹果在面对折叠屏 iPhone 时,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顾虑。 iOS兼容性,是“可折叠iPhone”的最大优势? 很多人都知道,软件已经是当下折叠屏手机最大的问题。 Android 这边由于开放阵营各自为战,芯片、操作系统、终端厂商往往很难「力往一处使」,更何况是让全球开发者跟着走。再加之国内移动应用生态比较突出的适配问题,更让折叠屏手机的体验很难得到质的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还是淘宝,除了「动刀」(开发)成本太高,根本还是因为「动力」不够。而苹果的入场,几乎是最有希望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点的可能,不管是考虑到苹果在消费者群体中,还是在开发者群体中的号召力,都能在「供」「需」两侧推动折叠屏应用生态的改进。 对于一个折叠屏手机用户来说,这可能就是对折叠屏 iPhone 最大的期待了。

    2024-03-15
    7.0K
  •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进入“降本增量”的新周期 | 钛媒体焦点

    2024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中国全年发射的39%,商业发射次数与成功率显著提高;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艾媒咨询的报告称,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商业航天现在已经从技术验证阶段逐步转入商业验证阶段,基本都解决了航天技术难题,更关键要实现‘商业’。”运载火箭设计制造公司东方空间副总裁彭昊旻曾表示,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在研制设计、火箭生产制造、流线转运、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优化。 而在所有环节中,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应用则是最关键的突破口。根据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统计,已实现火箭可回收的SpaceX,其火箭发射成本对比俄罗斯联盟号实现了97%的下降。 火箭可回收技术,为何重要? 谈及火箭可回收技术,SpaceX是一家绕不开的公司。 2015 年,SpaceX实现猎鹰 9 号一级助推器的首次垂直着陆,标志着火箭回收技术的成功。在此之后,猎鹰 9 号成为SpaceX的主力运载火箭。SpaceX官网显示,截至目前,猎鹰9号共发射了306次,着陆264次,重复飞行次数237次。 猎鹰 9 号的主体由一级助推器与二级助推器组成,一级助推器包括 9 个梅林发动机,二级助推器包括 1 台发动机,全新火箭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左右。而回收一级助推器和整流罩后,复用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仅为1500万美元。 单次发射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猎鹰 9 号能够以更低的荷载价格,拿到更多的商业订单。以发射到近地球轨道为参照,SpaceX猎鹰9号的荷载价格为3000多美元/公斤(约合人民币2.1万元)。2023年,SpaceX全年发射了1200吨有效载荷入轨,占全球商业火箭发射80%的份额。 来源:SpaceX官网 而除了降低发射成本,可回收技术还有一层更重大的意义——有利于更快速地进行产品迭代。 与大多数产品回收后价值降低的逻辑不同,回收后的火箭可以说比全新的火箭更有价值。成功返回地面的火箭记录了飞行前最完整的数据,这对于火箭设计改良、算法优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借此提高火箭发射和回收的成功率。也正因此,被重复利用的“猎鹰9号”,也是目前可靠性最高的火箭之一。 在国内,商业航天公司也在展开对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开发。 “公司计划在2025年底,发射能够成功入轨并可回收的火箭双曲线三号,如果能够成功,就相当于达到了SpaceX在2015年时的水平。” 星际荣耀液体火箭总设计师季海波对媒体表示,可重复回收的火箭是所有商业火箭公司必须掌握的技术和产品,只有拥有这一产品,才能降低成本。只有攻破这一难关、达到这一目标,再往后,我们和SpaceX的差距才会逐步减少。 除此之外,天兵科技计划在2024年发射对标SpaceX猎鹰九号的天龙三号液氧煤油火箭,蓝箭航天也表示将在2025年发射可回收液体火箭。 值得注意的是,完成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后,东方空间也在同步研发“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东方空间称,再用两年时间攻克可回收技术,进一步提升火箭运载能力至15-20吨,发射成本将降低至SpaceX水平。 卫星互联网,组网在即 随着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发展,更大规模的卫星发射也将成为可能,这也是下一代互联模型——卫星互联网诞生的基础。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超过70%的地理空间缺乏铺设传统地面骨干网络的条件,例如海洋、沙漠、偏僻的山区等,因此手机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难以覆盖。 而卫星通信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波,可以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通信的一种通信手段。因为覆盖面大、部署快,而且不受地面情况的影响,所以卫星通信一直都被认为是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场合的唯一通信手段。 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夏冰在2023中国无线电大会上也曾表示,中国电信与华为联合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将进一步加强卫星频谱资源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同时,面向6G网络演进需求,6G下一步必将和卫星通信及卫星互联网结合,构建天地一体化融合网络。 卫星通信系统,可分为低轨通信卫星(LEO)、中轨通信卫星(MEO)和高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GEO)。对于高轨通信卫星系统来说,其技术最为成熟,寿命长、单星容量也大。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距离地面距离过长,导致其传输延时大,终端功耗高,覆盖范围有限。对比之下,低轨通信卫星在功耗、覆盖和延时上的优势,可扩展性也更强,也是被认为直连卫星上网的最优方案。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的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的竞争方式来获取。截至2023年2月,星链工程在轨卫星数量超过3500颗。同时,SpaceX还提出了第二代星链计划,该计划将依托SpaceX星舰发射并构成数量达29988颗卫星的卫星星座。 2020年9月,中国以星网公司向ITU提交GW星座计划,共计发射卫星数12992颗,组建中国版卫星互联网;另一个由垣信等卫星公司牵头的“G60星链”计划。G60星链计划未来将实现12000多颗卫星的组网,其中一期的1296颗将于2024-2027年实施完毕,而2025年底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发射任务,2026-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发射任务。 根据SIA 数据显示,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1 年的 292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达到447 亿元,2021-2025 年 CAGR(复合增长率) 为 11.18%。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

    2024-03-15
    416.3K
  • 苹果MacBook“先折为敬”,折叠屏笔记本是伪命题吗?

    (图源:MacStories) 文 | 雷科技leitech 如今,折叠屏早已是智能手机中重要的细分品类。这种有别于传统直板机的新形态产品,正成为各大手机厂商抢占品牌高地、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武器。除了手机,折叠屏笔记本、折叠屏平板的概念和产品也在逐渐出现。 最近,知名苹果爆料人郭明錤透露,目前唯一有明确开发进度的苹果可折叠产品为MacBook,它将配备一块20.3英寸的大屏幕。 可折叠笔记本,是不是伪命题? 笔记本天生可折叠,但这里的“折叠”是值“合上盖子”,让主机与屏幕贴合。而“可折叠笔记本”所说的,则是值笔记本的屏幕本身可折叠。 其实这不是特别新颖的概念,比如华硕推出了灵耀X Fold,主打折叠屏卖点。具体来说,这款笔记本大体仍然是二合一产品(笔记本与平板二合一)的设计思路,它的实体键盘部分和屏幕是分开的。同时,灵耀X Fold的屏幕部分,可以折叠。 (图源:华硕) 灵耀X Fold用了一块17.3英寸的OLED屏幕,展开状态下用起来和一般的笔记本无异。而在折叠状态下,屏幕尺寸将变成12.5英寸,既可以以平板形态使用,也可以作为一半用于屏幕显示、另一半充当屏幕虚拟键盘的12.5英寸笔记本使用。 另一家PC巨头联想也推出过折叠屏笔记本,代表产品为ThinkPad X1 Fold。它的产品形态和设计思路与灵耀X Fold很类似,也是二合一产品的变种。ThinkPad X1 Fold用了一块16.3英寸的OLED屏幕,折叠状态下有12英寸的显示面积。 (图源:联想) 从这两家品牌的折叠屏笔记本来看,它们采用的相应技术其实是比较成熟的,基本就是对原有的二合一PC进行升级,屏幕部分则是OLED+铰链的解决方案。 而在雷科技(ID:leitech)看来,折叠屏MacBook也会采取类似的硬件设计思路。相比折叠屏手机,折叠屏笔记本上的一大问题是对实体键盘的处理。为了保证输入效率,折叠屏笔记本很难把实体键盘直接去掉,因此只能对它采取可分离设计。 其实跟折叠屏手机一样,折叠屏笔记本电脑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便携性与大屏幕”的统一。用户想要带着大屏幕出门,但又不想它占据太多空间,因此“可折叠”就成了理想方案。 折叠屏MacBook,最大挑战是系统 相比Windows阵营,苹果的情况有些特殊,目前苹果还没有推出过二合一的MacBook产品。如果苹果要推出二合一形态的折叠屏笔记本,那么首先要解决的估计是系统和软件问题。 一直以来,苹果对于笔记本触控屏持抵触态度。尽管iPadOS一直在macOS化,二者越来越接近,但它们仍然是两款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统,底层交互逻辑和软件生态都不是一回事。 当然,理论上苹果可以坚持不为折叠屏MacBook的屏幕提供触控交互功能。但这样一来,折叠屏笔记本的使用场景就会被大大局限。本来,可拆卸屏幕能够以平板的形态独立使用,大大增加了折叠屏笔记本的卖点。如果没有触控功能,那么折叠屏MacBook的卖点可能只剩下超大屏幕这一项,对用户的吸引力会很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小雷在一个苹果社区看到用户Federico Viticci的一项有趣“发明”。他将没有屏幕的“断头”MacBook和iPad搭配使用,利用Sidecar功能将iPad变成MacBook的无线屏幕。这样一来,他就获得了一款DIY版的二合一MacBook。美中不足的是,Sidecar功能需要两台设备接入同一局域网,出门在外用起来不太方便。 在小雷看来,苹果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如今,全系Mac完成了向ARM自研芯片平台的迁移,将macOS和iPadOS打通并非难事。毕竟,现在我们已经能在MacBook上使用大量iPad和iPhone应用了。而且相比Windows阵营,苹果对自家的M系列芯片有更强的控制权,它在发热和功耗控制上也很有优势,非常适合应用在折叠笔记本这类对空间要求更严格的产品上。 而一旦苹果让macOS支持触控功能,那么折叠屏MacBook的可玩性将会大大增加。 折叠屏iPhone跳票,MacBook“先折为敬” 小雷认为,苹果旗下的折叠产品的出现顺序会是折叠屏MacBook、折叠屏iPad和折叠屏iPhone。我们都知道,苹果一直以来都更倾向于推出成熟的商业产品,不太热衷于抢先发布搭载前沿技术但成熟度不高的先锋产品。手机当前仍是苹果的支柱业务,苹果对用iPhone来试水折叠屏设备自然会有很多顾虑。而MacBook产品上,这种顾虑就会少很多。 不同于手机,PC市场本身的容量就很小。而且,在PC行业中,苹果的出货量排名并不算高。近年,Mac业务经营得也不是特别理想。以2024财年Q1财报来说,苹果Mac营收为77.8亿美元,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约为6.5%。这样一来,苹果更有动力在MacBook上试水折叠屏技术。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主流的折叠屏笔记本方案,本质上和折叠屏平板并无区别。只是,折叠屏笔记本比折叠屏平板多了一个外接的实体键盘。同样的,既然苹果打算发布折叠屏MacBook,那么再推出折叠屏iPad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此前,供应链一直有消息传出,苹果的MacBook和iPad产品线都将逐渐OLED化,这自然有利于后续相应折叠屏设备的出现。苹果当前最高端的平板产品iPad Pro,最大尺寸为12.9英寸,如果屏幕显示面积要进一步突破,那么走向折叠屏形态是必然的趋势。 (图源:苹果) 至于大家更加关注的折叠屏iPhone,也有一些消息了。早年去年年底,韩国媒体AlphaBiz就报道称,苹果高管透露,折叠屏iPhone预计于2026年发布。只是,这则消息还没得到其他信源共同印证。 折叠屏手机最关键的两项技术一个是屏幕,另一个是铰链,前者对苹果来说难度不大,后者则可能需要通过折叠屏MacBook、折叠屏iPad来积累经验。当前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占比仍然较低,距离大范围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折叠屏iPhone未来仍然有一定机会。 当然,小雷也认为,苹果在iPhone产品上的常年摆烂,会影响折叠屏iPhone的竞争力。现在,各大厂商都在折叠屏手机上争奇斗艳,但共同的产品进化方向都是在保持折叠屏特殊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基本功。 换言之,早期折叠屏的优势就是可折叠本身,但在影像、续航、可靠性、价格等各方面都落后于传统直板旗舰。现在,华为、小米、OPPO等头部品牌,都在不断增强折叠屏的影像能力,通过更好的铰链技术来增强可靠性。折叠屏手机正在逐渐完成从“帐篷型”产品向“水桶型”产品的转变。 而作为常规旗舰的iPhone,则已经在散热、信号、影像、充电等方面落后于安卓机型。比如iPhone 15 Pro的发热、续航差问题,很大程度上源自苹果散热设计不思进取。如果现在苹果贸贸然推出一款折叠屏iPhone,大概率在影像、信号、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表现糟糕。在做出足够出色的折叠屏手机前,苹果还有很多课要补。 万物可折叠,但折叠屏笔记本不会成主流 从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开启触屏智能手机时代开始,智能手机的基础形态就没有改变过。在手机厂商穷尽了增加屏幕尺寸的常规手段后,折叠屏这种新形态方案就成了次世代手机的进化趋势。 而对于笔记本产品,它们向折叠屏形态演化的必要性则要小很多。毕竟,笔记本本身的屏幕尺寸要比手机大得多,而且它对便携性的要…

    2024-03-15 数字经济
    22.8K
  • “灯带公司”Nothing发新机了,“买手机送大模型”时代来了?

    文 | 雷科技leitech 3月6日,“卖灯带”的Nothing 发布了旗下第三款手机:Nothing Phone (2a),这也是其第一款中端机型。关于这款手机,雷科技MWC报道团前段时间已进行专门的报道和讨论,它的外观设计很多读者应该都知道,确实独特,很“Nothing”。 现在,Nothing Phone (2a)价格定了:英国本土起售价为 319 英镑(约合人民币 2923 元),美国市场(仅 256GB 版本)售价 34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512),比起英国本土还要便宜不少。 在欧美市场,Nothing 2a(简称,下同)的价格很有竞争力。不过,Nothing 2a这一次的发布最吸引雷科技的在于“买手机送顶级大模型”的全新定价模式。 在 Nothing 发布新机的同时,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在 X(原 Twitter)上宣布,限期购买 Nothing 2a 还送长达一年的 Perplexity Pro 订阅,价值 2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40 元)。 图/ Perplexity 作为当下 AI 搜索引擎的典范,雷科技在多篇报道中都讨论到了 Perplexity,包括在 2023 年度 AI 应用盘点中也进行了重点介绍。而作为一项付费订阅服务,Perplexity Pro 除了支持每天 300 次的 Pro Search,最核心的是可以在底层调用全球最顶级的大模型——GPT-4 Turbo、Claude 3 以及 Mistral Large。 要知道,正常用户想要使用这些大模型通常就要花 20 美元/月,甚至 Mistral Large 还只支持开发者使用,并不面向大众。 如果以美版为例,对于原本就有订阅 Perplexity Pro 的用户来说,价格更是「暴降」至 149 美元(人民币 1000 元出头)。从这个角度,Nothing 2a 感觉更超值。 但随着大模型距离大众越来越近,尤其是顶级大模型的网络效应越来越大,买手机送顶级大模型,这种事情会变成一种未来的常态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按照惯例介绍一下这款手机的基本信息——雷科技是专注于AI硬科技的新媒体,我们高度关注AI手机以及AI硬件,但我们认为,AI目前对手机是锦上添花,决定手机整体体验的“传统因素”依然很重要。 Nothing 2a是一款风格独特的中端手机 了解过 Nothing 手机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这家由一加联合创始人、前一加全球负责人裴宇创建的消费电子品牌,最为独到的地方就是产品设计。 标志性的透明后盖,Glyph 灯条设计,再加之将简约利落的风格贯彻在直屏、中框以及镜头设计上,都在两代 Nothing 正作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 Nothing 2a 上,这些特点大体都得到了保留。 Nothing 2a 的后盖同样是透明设计,不过受限于定位采用塑料而非玻璃,Glyph 灯条数量相比旗舰产品有明显削减,只在镜头附近保留了 3 条,功能一样是在接收电话、音乐播放、通知等情况下以灯效的方式提醒用户。 另外在 Nothing 2a 上,无线充电理所当然没了,后置双摄则从「左上角竖排」换成了「居中横排」。从第一眼来看,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本的竖排设计,不过看多几眼 Nothing 2a 的设计,倒也觉得有些「怪·可爱」。 当然,各花入各眼,如果你觉得丑,那你说得对。 Nothing 在设计上的独特还体现在软件方面,雷科技之前就评测过 Nothing Phone (2),其中谈到了他们在系统(Nothing OS)方面的设计。但总体来说,Nothing OS 还是实打实的类原生系统。 而作为一款中端定位的手机,核心的 SoC 当然也有些不同,Nothing 2a 是采用了联发科天玑 7200 Pro。由于这次 Nothing 2a 是首发天玑 7200 Pro,并没有可供直接对比的机型。不过根据官方公布,天玑 7200 Pro 基于台积电第二代 4nm 工艺,Nothing 2a 的安兔兔跑分则达到 741999,还采用了 3200m㎡ 的均热板。 同时 Nothing 2a 电池内置了一块 5000mAh 电池,支持 45W 快充,放在国内市场或许不够看,但放在欧美市场却是足够领先。 在之前 Nothing Phone (2)评测中,我们就指出了其在拍照方面的「平平无奇」(真的),除了补光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Nothing 2a 虽然搭载了双 5000 万像素广角主摄和超广角镜头,但更别对它有什么期望。Android Police 的评测就指出,Nothing 2a 不仅差异很大、HDR 效果不好,就连拍照体验也和旗舰机型相去甚远。 在正面,Nothing 2a 搭载了一块 6.7 英寸的 1080P OLED 屏幕,刷新率为 120Hz,峰值亮度为 1300nit。其他部分,Nothing 2a 还支持 IP54 级防水防尘、NFC、WiFi 6 以及双立体声扬声器等。 那么,Nothing 2a 跟价值 200 美元的 Perplexity Pro 年度订阅到底是什么关系? 赠送的Perplexity Pro:200 美元/年的AI新搜索 从 ChatGPT 在 2022 年末刚火的时候,人们就热衷讨论大模型对于「搜索」的颠覆性可能。除了各大搜索公司集体「用脚投票」,更灵活的初创公司也早就盯上了 AI 搜索的赛道。 Perplexity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被看好的一家。据 WSJ 最新报道,在即将敲定的新一笔融资中,Perplexity 的估值已经从两个月前的 5.2 亿美元跃升到了 10 亿美元,也从侧面印证了 Perplexity 的「含金量」。 而据官方公告,只要在 3 月 5 日至 3 月 19 日期间购买 Nothing 2a,Nothing 会发送 Perplexity Pro 兑换码到邮箱,只要在 4 月 30 日之前到激活就能享受一年的 Perplexity Pro 订阅。 但 Perplexity 的搜索服务到底能带来什么?Perplexity Pro 又有什么区别? 与传统的搜索体验不同,Perplexity 是利用大模型为搜索查询提供直接答案,而非提供经过复杂算法排序后的一堆网页列表,你不需要多次打开链接、浏览、筛选和理解信息。 但也与直接询问 ChatGPT 这类产品不同,Perplexity 会先访问并学习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相关内容,再围绕问题生成回答,同时也会提供来源以供验证。所以就算都是基于 GPT-4,比起 ChatGPT,Perplexit 往往更聚焦在问题上,信息也更准确。 在 Copilot 模式下,Perplexity 还会帮助用户明确问题来缩小查询范围,以此提高回答的精确度。此外,Perplexity 也在很早就设计了「追问」,沿着之前的问题和回答,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基于提问。 在底层,Perplexity 也一直在更新和增加更先进的大模型,从最早的 GPT-3 升级到 GPT-3.5 以及 GPT-4,从 GPT 扩展到 Claude、Gemini 以及 Mistra Large 等模型,他们还基于 Llama 2、Gemma 以及开…

    2024-03-15 数字经济
    22.9K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