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英伟达盈利中心,反思一个正被“忽视”的 Web3.0 赛道

作者:Hedy Bi,欧科云链研究院

最近,英伟达(Nvidia)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超出了华尔街预期,并在美国股市的延时交易中表现出色。欧科云链研究院通过分析英伟达的财报,我们发现其盈利的主要来源是数据中心业务(184亿美元),在2024财年第四季度实现了超过400%的增长,总营收占比高达83.3%。然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来看待英伟达的业务,这并不能充分展示出英伟达的商业核心逻辑以及创始人黄仁勋的雄心壮志。对于英伟达来说,什么是数据中心呢?英伟达这种轻资产和对数据的极致追求,对于“数据就是资产”的Web3.0来说又有怎样的启发呢?通过本文,我们一探究竟。

深入英伟达盈利中心,反思一个正被“忽视”的 Web3.0 赛道

图 1 英伟达 2024 年会计年度*第四季度财报示意图
来源:Quarterly results, appeconomyinsights.com
注:各家公司会计年度规定不同

为英伟达带来巨额收入的数据中心到底是什么呢?

黄仁勋在上周对Lauren Goode的专访中提到:“我们正在建设一种新型的数据中心。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工厂。按照当今数据中心的构建方式,很多人共享一组计算机并将他们的文件放在这个大型数据中心中。” 根据英伟达最新的财报显示,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包含AI芯片,其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云服务商,且营业利润率再创历史新高(61.6%),这一增长得益于英伟达采用了轻资产+“卖铲子”模式(图2)。

深入英伟达盈利中心,反思一个正被“忽视”的 Web3.0 赛道

图 2 以 H100为例,英伟达采用了轻资产+“卖铲子”模式
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OKG Research, Vision Capital

围绕数据的不仅有英伟达,根据微软公司的最新年报(图3),其利润中心也并不是他们的明星产品Office,而是Intelligence Cloud业务,它主要用于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图 3 微软 2023 财年财报表
来源:微软官网公开信息

从 AI 看 Web3.0,数据也将是 Web3.0 的核心利润点

当我们从Web2升级到Web3.0时,核心逻辑并未改变。在Web3.0中,当所有数据都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到链上的交易和数据,尤其是当像GameFi、DeFi、DeSci和DePIN这样的创新应用出现时,大量用户将会把目光放在新应用上。而这些应用的每一次交互,均会产生链上数据,链上数据变得唾手可得,也因此链上数据相关的商业模式和潜在利润会被我们所忽视。就像我们会集中目光在微软的Office产品上面,忽略了反而是有关于数据的Intelligence Cloud为微软取得了最大收入。

同样这两家科技公司在数据板块的业务也值得Web3.0所深思。微软和英伟达的最大收入板块并不直接生产数据却皆与数据相关。而在AI产业链的上下游,英伟达最赚钱的业务也正是这个数据/算法层而非应用层,或者用黄仁勋的话讲“我们尽可能不去服务于某一个行业,但我们非常擅长人工智能计算部分”。也就是这样的“行业性弱、够底层”的特点,让英伟达可以服务于很多行业。

目前AI应用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来进行高性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英伟达的数据中心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规模的存储设施。

而在Web3.0中,链上数据领域的Chainalysis,OKLink等都基于链上数据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图4),这种直接切入链上数据赛道的商业模式就如同英伟达“尽可能不去服务某一个行业”一样,换而言之,即可以为所有的公链生态提供价值。接入越多的公链也就意味着其商业价值越大,也侧面反映公司的数据处理能力越强大。

深入英伟达盈利中心,反思一个正被“忽视”的 Web3.0 赛道

图 4 OKLink 链上数据业务版图
来源:oklink.com

与Web2不同的是,Web3.0的数据不再是由中心化的平台掌握和控制,用户拥有更多的机会来有效管理自己的数据。Web3.0为个人赋予了数据的主权和控制权。数据在Web3.0中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方式在被使用,而是成为用户参与创新、价值交换和共建共享的重要资产。这种变化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数据处理、验证、隐私保护和分析方式,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谁先打造 Web3.0 的数据系统,谁将建立自己的领先地位

除了在链上数据分析、数据隐私保护等单项赛道的业务探索外,从AI产业链的系统角度来看,可以大致分为硬件层、数据/算法层、大模型层和应用层,对于英伟达来说,其数据中心紧抓AI计算这一主题,硬件层、数据/算法层以及大模型层均有涉及,也因此逐渐打造了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领先地位。

与AI相似,Web3.0产业链也可以看成分为区块链层、服务层、应用层等(图5)。例如在区块链层,区块链浏览器是查询链上数据的基础工具,支持数据分析、研究报告、咨询业务等。还有,解决数据扩展问题成为热门赛道,Layer2解决方案提供更高的交易吞吐量和更低的交易费用。这对于构建可扩展的Web3.0应用和处理大规模数据至关重要。在服务层,数字身份、钱包等也离不开对链上数据的验证、追踪和路径可视化展示。在应用层,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和解决方案,如与金融行业结合的RWA和链上数据分析工具。围绕链上数据的业务是可以贯穿整个产业链的。

深入英伟达盈利中心,反思一个正被“忽视”的 Web3.0 赛道

图 5 AI 与 Web3 行业技术栈
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OKG Research

不过,链上数据也具有特殊性:去中心化且开源。 也因此,相比于英伟达的“数据中心”,在Web3.0中,并不存在“中心”这一概念。然而,那些能够搭建自己的链上数据系统或以Web3.0的术语来说,建立自己的“生态”的企业,将会在行业中拥有绝对优势。目前,行业上主要存在两种主要的商业模式。

首先一种是行业内比较熟知的围绕一条公链来搭建自己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的成功例子包括以太坊生态系统,其上有许多基于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s)和智能合约平台,吸引了广泛的开发者和用户参与。

另一种模式是目前被忽略的,也就是“直接切入链上数据,构建数据系统”。由于链上数据开源,其商业价值往往会被忽视。不过行业内链上数据赛道已然有一些企业在几年前就已布局。例如,OKLink就是一个以多链浏览器作为数据查询入口,并不断沿着目前行业所需的合规方向来推出适合B端机构的链上数据工具,以满足不同端口的用户对链上数据的需求。

这种模式侧重于提供高质量、可靠的链上数据服务,并通过数据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来满足不同行业和用户的需求。尤其是行业基调从野蛮生长变为合规发展后,之前金融机构对于资产的要求,均体现在链上数据上。在Web3.0,链上数据就等同于资产,也因此,系统性地打造一个链上数据系统对于这个赛道(图6)将会变得更为重要。

深入英伟达盈利中心,反思一个正被“忽视”的 Web3.0 赛道

图 6 Web3.0 链上数据赛道产业版图
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OKG Research

而对于开源这一特性来说,大数据产业的几个案例也会给到我们启发:Hadoop的三驾马车公司Cloudera、Hortonworks、MapR这三家美国大数据公司通过将Hadoop商业化,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值得一提的是,Cloudera和Hortonworks已经在纽交所上市,得到了市场认可。

还有百倍差异的期待

目前,英伟达的股票市值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其数据中心相对应地可达到约1.6万亿美元的估值;微软在数据方面的初步估算也高达1.2万亿美元。而链上数据赛道的玩家还随着Web3.0这个新产业不断成长,目前据公开信息,链上数据赛道的公司最高估值为86亿美元,距离Web2科技巨头数据业务的估值还有百倍以上的差距。

在Web2时代,那些紧紧抓住数据并专注于数据的某一方面例如计算、存储的公司,纷纷迎来了万亿级市场认可。在Web3.0时代,这一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那些能够抢先围绕链上数据构建一个数据系统的公司,将能够在这个去中心化的Web3.0世界中占据产业的领先地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0)
上一篇 2024-02-27 00:00
下一篇 2024-03-11 00:00

相关推荐

  • 热度比肩以太坊的Cosmos生态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

    最近Cosmos算的上是风生水起,不仅生态在一天天壮大,表现也是比BTC和ETH硬的多,Delphi Lab最近发表的那篇《Find a Home for labs》,更是相当于直接明牌把票投给了 Cosmos,要知道Delphi Labs可是去年神级项目 Axie背后经济模型的主要设计者,也是Luna和Solana生态的最早一批卡位者,对于业界发展的眼光有着非常犀利和独到的见解。 你在网上当然也很容易搜到类似这样的图片👇 来显示整个生态有多么庞大,但是这些图片都太过“大而全”,一般用户是不可能把上面所有项目都看一遍的,所以我们就挑下最重点的几个赛道和项目,来介绍下Cosmos的主要生态。 01 公链 – ATOM,Juno, EVMOS, Celstia Atom Atom本身不是充当类似ETH那样通用型智能合约链的,所以你也找不到什么直接跑在“ATOM链”上的Dapp,它只是一个Hub。 它的本意是让其他所有介入IBC协议的链通过Atom Hub 去中转。 (注:IBC协议是Cosmos中最核心的接口协议,能够实现区块链间跨链消息的可信、可靠转发,并有效进行流量控制、多路复用等功能。) 就像这个样子👇 但略微尴尬的有两点,一是很多的Zone之间都互相打通了IBC,没有去走Atom Hub中转,二是这种模型天生的价值捕获就比较差,这也是为什么单纯在Token模型上Atom是完败给了波卡。 好在Cosmos即将到来的Cosmoverse大会(9月26日)会公布Cosmos2.0 的新版Token模型,引入应用链与Atom Hub共享安全的模式,使得Atom Hub 直接具备价值捕获能力,据说还要引入Token供应上限,总之Token与模型上,总算不再是那个最弱的短板了! Juno Juno则是一个类似ETH的通用型智能合约链,上面可以跑Dapp的那种,去年刚上线那会被好一个炒,被称作是Cosmos版本的Solana。 但Juno也面临着两个略显尴尬的问题: 一是它本身不是EVM兼容的,除了Solana,目前还没有哪个公链在没有EVM兼容的情况下把生态做好的。 二是Cosmos生态本身就主打的是App-chain应用链模型,在这个模型下搞一个通用型的Dapp链,总感觉怪怪的,我想要发条链可以来Cosmos,我只想做个Dapp,EVM的我去ETH生态,非EVM的我可以去Solana生态,为啥要来你这呢? 暂时我想不到什么太好的突破点。 Evmos Juno是Cosmos上的Solana的话,Evmos就可以算是Cosmos上的ETH。上线前呼声很高,结果第一次启动就失败了,留下不小的一个污点,后来第二次启动成功之后链上体验也很一般,不知道是RPC(指与EVM兼容公链交互的RPC服务)还是链自身的原因,生态也寥寥无几,总之给人感觉实力不符合名气那种,比较神奇的是单B质押年化一直大几百,价格居然还不跌反涨,算是熊市里价格表现的一束光了。 Evmos暂时面临和Juno类似的问题,我要做一个EVM的Dapp,那么多ETH L2放着不选,为啥要来你这呢? Celestia 之前写过不少篇关于Celestia的介绍,也是目前极其被看好的一个项目,完全是另外一套打法,既不是App-chain,也不是智能合约链。单纯就做Rollup的DA层,算得上是公链领域的另辟蹊径流派。 Celestia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把模块化公链这个概念给炒火了,这种提到一个概念就直接想到的项目通常来讲都是顶流,Celestia所面临的的问题主要是下面两个点👇 一个单独用于服务其他Rollup的DA链,是不是真的那么有必要,或者说刚需? 二是When??炒了快一年的概念,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溜溜,什么时候能让大家看到,或是真的开始服务于某个Rollup才是王道,目前的消息是2023年主网才会上线。而这种圈内相对技术创新型的项目,进度落后于Roadmap也是常有之事,所以对于Celestia,当前还是得耐心等待。 02 Defi 三板斧与预言机 – Dex,借代,稳定Token + 预言机 DEX – Osmosis 基本上Cosmos上的Dex被Osmosis一家独大了,比ETH那边Uniswap一家独大的感觉还要强。 很有意思的是Cosmos官方曾经做了一个Gravity Dex,但无论是界面还是功能还是各种方面,都远不如Osmosis,加上考虑到Cosmos Hub的中立性与灵活性等因素,就把这项目关了,转出去成为了一条单独的链Cresent Network,不过结局没区别,依旧没人用,几乎所有人都在Osmosis上玩。 借贷 – Kava,Umee,Mars 借贷在Cosmos上是个相对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完全没有什么爆火的项目,不存在类似AAVE,Compound这种大神级项目,也不像Dex那边直接Osmosis一家独大,盲猜可能跟之前缺乏生态,尤其是缺乏USDT,USDC这种稳定Token有关。 Kava算是最早做借代的,但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一直迟迟不接入IBC,导致一个原本的Cosmos生态的绝对头部项目沦落成2流,现在做成了一个集合Dex,借贷,稳定Token的Defi Hub,现如今2022年了才想起来接入IBC! UMEE算是新生代的借贷,也原生接入IBC,投资机构有Coinbase等大资本,还是Coinlist公募出来的,但被一帮机器人撸完空投之后就没什么动静了,也没什么人和TVL过去,暂时处于一个凉凉的状态,可能跟熊市上线也有关系。 Mars则是原先Terra那边的主要借贷项目,后来Terra崩了之后转投Cosmos怀抱,看Delphi Labs有专门写过Mars的文,感觉有可能未来会被Delphi主推,争夺Cosmos生态借贷一哥的地位。Mars目前处于一个V1崩坏,V2还没上线的阶段,看Twitter貌似是要在26号的Cosmoverse大会上公布扎根Cosmos生态的V2计划,可以保持下关注。 稳定Token – UST,USK,CMST,USDK,Note…… Cosmos生态原本是没有稳定Token的,导致Osmosis上面最早基本就拿Atom当货币使。 后来有了UST,毕竟Terra是拿Cosmos SDK做的,只是跟Cosmos不亲,颇有那种儿子风头压过老子的feel,后来总算是接入了IBC,给整个Cosmos生态带来了稳定Token。 结果好景不长,UST崩了,顺道给了Cosmos生态一记重创。然后就有了现在稳定Token的乱象。 Kava做了基于抵押品的USDK,但应用场景很有限,基本就自己那才能用,市值4000多万。 之前Terra上的Kujira在Terra崩盘之后也来了Cosmos,做了基于Atom的稳定Token USK,刚刚起步,市值才20来万。 Comdex仿照MakerDAO做了CMST,这个市值多少没搜到… Canto做了一个Note,也是刚刚起步,还没脱离自己项目。 所以稳定Token这块,虽然乱,但是基本上在UST崩盘之后就没有什么龙头了,目前Osmosis上的有了USDC,DAI,基本都是…

    2022-10-13 Web3
    25.7K
  • ETF乌龙唤醒市场「动物精神」,开放数据时代如何辨别假新闻和KOL的胡扯?

    作者:Greg Cipolaro,NYDIG 全球研究主管 编译:WEEX Exchange 本文主要讨论: 美东时间周一早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批准贝莱德 iShares 现货 ETF 的错误新闻报道导致比特币价格飙升。短短几分钟内,比特币飙升 7%,触及 30,000 美元,造成 8500 万美元的空头期货清算。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兴奋是短暂的,加密新闻网站 Cointelegraph 发布的推特消息被证明完全是捏造的,来自匿名 Telegram 用户,而且未经核实。 尽管该消息被证明是假的,但价格走势似乎唤醒了比特币的「动物精神」,或许提醒投资者现货 ETF 申请的重要性和临近性。这次事件引出了两个重要话题:开放时代的新闻和数据分析,以及市场情绪的作用。  WEEX 注:「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是由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Keynes)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经济中的情感、信心和投资意愿,这些情感和信心可以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说,「动物精神」是指人们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由于情感和信心的波动而采取的经济行为。其表明,市场参与者的情感和信心可以导致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理性的经济因素驱动,还受到情感、预期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开放,但清晰吗?  众所周知,比特币是围绕「开放」哲学构建的。它是一种点对点技术,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使用并提出修改建议。比特币区块链,即参与者之间交易的运行分类账,是任何人都可以检查和观察的。但比特币的 UTXO 模型让信息变得模糊,它使得外部观察者很难理解交易中打算发送和保留的内容以及比特币的匿名性,即现实世界的实体由其地址(或多个地址)来代表。所有这一切意味着,虽然比特币的数据可供所有人使用,但其解释通常依赖于主观性,因此很容易出错。  与这种方法相对的,比如 SEC 的 EDGAR 数据库,它是一个由政府监管机构运营的免费金融文件资料库。SEC 要求上市公司以规定的方式(例如,季报、年报)提交某些财务文件(例如,10-Qs、10-Ks、8-Ks 等),并以通用格式(例如 GAAP 报表)进行报告,并由各类第一方和第三方(例如审计师、律师、管理团队)证明。这是一个建立在对各相关方和财务标准应用都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访问 EDGAR 网站来访问财务文件,但与比特币不同的是,外部观察者无法验证基础数据,例如苹果公司的季度销售额。  即使开放,确定性也常常难以捉摸 关于比特币和区块链数据的误解之一是,因为它是开放的并且可供所有人使用;真相很容易查明。但只需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它很快就会变得复杂。 因此,我们认为,尽管这些信息是公开的,并且所有人都能获取,但却很容易被误读,而且分析结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别相信,去核实 「Don’t trust. Verify.」这是一个经常被重复的比特币口头禅,它谈到了用户验证网络、代码和交易本身的能力,暗示了比特币的核心目的,即一种无需信任金融中介机构的支付技术。 显然,就 Cointelegraph 发布有关 SEC 批准 ETF 的假消息而言,上述情况(去信任化、去中介,编者注)并没有发生。验证信源信息应该是任何新闻工作的核心原则,但在这里显然没有发生。 我们也对 SEC、SRO(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美国证券场外市场的自律监管组织,受 SEC 监管;编者注)、监管和法律文件进行了粗略检索,但并未证实这一说法。SEC 甚至后来发推说:「小心你在互联网上读到的信息。有关 SEC 的最佳信息来源是 SEC。」  新闻没有通过嗅觉测试 如果你过去几个月一直关注 ETF 竞赛,你会立即对这条推文产生怀疑,因为「SEC 批准 ISHARES 比特币现货 ETF」(SEC APPROVES ISHARES BITCOIN SPOT ETF)的表述方式或措词并不符合你的预期。 虽然 ETF 的基础资产是比特币,而不是比特币期货等金融产品,但「Spot」是一个奇怪的市场俚语。而且,该基金的名称是「iShares Bitcoin Trust」,该名称应当被正确引用。 此外,这是纳斯达克的 19b-4 文件,是向 SEC 提议的规则变更,旨在上市和交易 iShares 比特币信托基金的股票。因此,虽然实质内容可能是基础 ETF 的批准,但从技术上讲,这是纳斯达克交易所的规则变更申请。 关于这个事件的最后一个警示是,人们预计 SEC 希望其在世人眼里是不偏袒、一视同仁的,因此同时批准(或拒绝)许多或大多数 ETF 申请。仅仅批准 iShares 这一个产品就会与这一点背道而驰。  如果读者想要访问信息源头,我们建议使用以下链接:  新闻的假的,但价格假戏真做 本周价格走势的有趣之处并不是比特币价格因 ETF 「批准」而上涨,尽管它是假的,而是人们期望这种情况发生。意料之内的是,价格进行了回调(在得知新闻是假的之后,编者注),但经过最初的调整后继续上涨。截至 10 月 20 日星期五,比特币的交易价格几乎与最初因假新闻上涨期间一样高。 我们的解释是,这一消息和比特币随后的价格走势唤醒了加密行业的「动物精神」,提醒交易者注意 ETF 的批准近在眼前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  ETF 规模考量因素 现货 ETF 对于加密行业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很多争论,并引出了一些荒诞的分析。坦白说,有些简直荒唐到连投行分析师校园招聘的第一轮面试都过不了。但无论如何,投资者应该注意到这些分析。 对比黄金 ETF,从市值百分比来看,通过基金持有的比特币份额已经高于黄金(比特币为 4.9%,黄金为 1.6%),但如果按美元计算,通过基金持有的比特币规模还很低(比特币为 $28.9B,黄金为 $211B)。  我们还必须考虑一下美国投资者的 Venn 图(Venn diagram,一种图示方法,通常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交集和差异,以其发明者之一、英国数学家 John Venn 的名字命名;编者注),一些人希望拥有比特币,但不能或不愿持有现货比特币 ETF,因为现在有多种选择,持有现货、私募基金、公开市场的期货 ETFs 等。 资金流入时间也很重要。未来 10 年的 100 亿美元与第一年的 100 亿美元对现货价格影响的计算是不同的。GLD ETF(SPDR Gold Shares,最大的黄金 ETF 之一,由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于 2004年 推出;编者注) 是历史上最成功的 ETF,第一年的 AUM 达到 5.3B 美元,而第一个月的规模还不到 2B 美元。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我们处于比特币价格周期的哪个位置?在周期高点推出现货比特币 ETF,像 BITO ETF 那样,和在周期重建阶段——我们今天所处的阶段——推出,会导致不同的市场需求。 最后一个因素,也是一个几乎无法判断的因素,是货币乘数效应。鉴于比特币交易量小,订单量少,资金在这时候流入会比在流动性高的…

    2023-10-21
    2.4K
  • 当 Web3 叙事寒冬到来,游戏是否是冬日里的“一把火”?

    出品|欧科云链研究院 作者|Jason Jiang 在 DeFi 金融创新驱动上个周期后,沉寂近两年的 Web3 游戏板块,如今似乎也在复苏。无论是频繁获得融资,还是多款游戏先后公测, Web3 游戏板块进入 2024 年后热闹非凡。但作为 Web3 一级市场中的“香饽饽”,游戏板块如今的“火”究竟是“真火”还是“虚火”? Web3 游戏在 2024 年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一、 Web3 游戏,好玩才是硬道理 自 P2E( Play to Earn)游戏衰落以来,围绕 Web3 游戏的未来方向有众多讨论。其中,以下两种方向最受关注:朝着 3A(注1)级制作及可玩性方向改进,希望通过高质量游戏品质吸引更多玩家的 Web2.5游戏;以及 2023 年兴起的,试图从公平透明且符合自主世界精神切入的全链游戏。 Web2.5游戏和全链游戏孰优孰劣,是当下各方热议的话题。尽管全链游戏概念非常火热,但笔者认为 Web2 .5游戏在 2024 年更值得关注,也更有希望实现 Web3 游戏的大规模用户采用和转化。 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全链游戏相比, Web2.5游戏更像是应该出现在 2020s 的游戏。下图左边是某全链游戏 X 的游戏界面;右边则是近期热度很高的 Web2 .5游戏 Y 的游戏画面,两者间的画面差距一目了然。尽管在游戏世界观方面,两个游戏各有特色,但从游戏制作、操作流畅度以及可玩性等方面看,后者通常都会具有显著优势。 可玩性是此前限制 Web3 游戏难以获取大规模玩家的主要弊病。单调的玩法和粗糙的画面,经常让玩家在参与 Web3 游戏时闪回十几年前,唯一具有吸引力的可能就是赚钱打金了。但对普通玩家来说,评价一款游戏优劣的硬标准从来只有一个,就是好不好玩;过度注重“ Fi ”的 Web3 游戏只能吸引打金人群,却无法完成 Web2 用户的大规模转化。 全链游戏所宣扬的公平性、透明性和自主性或许是未来游戏的演化方向,但短期内受限于技术无法构建复杂游戏场景,只能满足低运算和无低延迟要求的游戏类型,使全链游戏难以真正吸引足够的真实玩家。毕竟除非是狂热爱好者,正常情况下在 3A 大作和像素游戏的选择中,大部分玩家还是会选择前者。如今的全链游戏就如同 2018 年左右的 DeFi,概念大于实际,仍需时间去迭代和积累。 所以仅看 2024 年,如果 Web3 游戏迎来爆发,其驱动力仍会主要来自 Web2 .5游戏。而 Web2 .5游戏赛道在 2024 年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1、在可玩性和游戏性方面继续向 Web2 靠拢  我们始终认为, Web3 技术向现实渗透的最佳状态是“润物细无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 Web2 .5游戏与 Web2 游戏的关系相比于替代,更像是一种补充,但如果能通过对经济系统和游戏后端的改造,在不影响可玩性和游戏性的情况下,让玩家适应 Web3 技术给游戏系统带来的改变,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Web2 .5游戏在 2024 年将继续在游戏内容及用户体验等方面加速融合 Web2 游戏,并将 Web3 的 token 模型逐步融入游戏,实现游戏内交易的原生化,通过内外交易平台融合实现资产便捷流通。  2、与 AI 融合将成为 Web2.5游戏在 2024 年的主要叙事  无论是基于 AI 训练 NPC ,还是通过 AI 加持让游戏更真实,或者通过 AI 改写游戏逻辑,让游戏充满更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都会使 Web2 .5游戏与 AI 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正如前盛大游戏联合创始人谭群钊接受媒体时表达的那样,推动游戏行业发展重点实际在于技术变革,如今 Web3 和 AI 正在颠覆了游戏产业,将会使游戏产业在未来两年迎来黄金时期。 3、 Web2.5游戏项目将加速向平台化和生态化演变  每款游戏都有生命周期,而 Web2.5游戏的生命周期不仅受游戏自身影响,还受到整个 Web3 市场走势的影响。相较于单一游戏项目,游戏平台和游戏生态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生命周期更长,也因此具有更大试错空间和发展潜力。众多 Web3 游戏平台如今也正积极构建游戏生态,向游戏平台转变,从而摆脱对单一游戏的依赖。从 2023 年的融资市场也能看出这一趋势:接近40%以上的 Web3 游戏赛道的被投项目是游戏工作室以及游戏服务平台,针对单款游戏的投资趋向谨慎。 或许在未来,全链游戏将会成为 Web3 游戏的主流,但站在 2024 年,我们相信 Web2.5游戏才是当下我们期待的答案。 二、叙事“寒冰期到来, Web3 游戏能否成为冬日里的“一把火”? 抛开 Web2.5游戏与全链游戏之争,不妨从数据视角来看 Web3 游戏的基本盘,再来评估如今的这把火究竟程度几何。 在Axie、Stepn 等P2E(Play to Earn)创新引发热潮后,Web3游戏板块在过去两年一直不温不火。但从链上数据看,无论是活跃地址数还是交易量,游戏却依旧是Web3最活跃的领域:日均独立活跃钱包(UAW)维持在600万左右,链上交易额日均1亿美金左右,远超DeFi及其他板块。从 2023 年8月开始,游戏板块 UAW 更是迎来大幅增长,到2024年2月已超过1,200万,较 2023 年同期上涨超过142.44%。 在一级市场,Web3游戏同样表现不俗。据OKX Venture不完全统计,在2023年前三季度,Web3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923起,其中游戏赛道的投融资事件为91起,占比达9.86%。尽管受市场低迷影响,融资金额较前两年出现大幅下滑,但融资占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0%左右。顶级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表明了资本市场对于Web3游戏板块的长期看好。 不过,相较于在链上数据和一级市场的亮眼表现,市场更期待 Web3 游戏在 2024 年迎来整体爆发。对比其他板块,我们认为 Web3 游戏有潜力成为新周期中的重点爆发领域。其原因在于: 从叙事层面看,Web3游戏叙事足够承载破圈与增长的希望。BitMEX联合创始人Arthur Hayes日前曾发文称,在加密市场中叙事的重要性往往超过技术本身。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但对叙事的重要性表示认同。Web3行业正进入叙事“寒冰期”,资金和项目更多聚集在基建层面,在大规模用户采用和转化叙事方面缺乏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借助 Web3 技术重塑游戏行业,还是通过游戏带着 Web3 破圈渗透,全球近 30 亿的 Web2 游戏玩家和近6亿的 Web3 用户,都让 Web3 游戏拥有具有强大的叙事基础。 尽管以Axie Infinity和StepN为代表的P2E游戏,因偏庞氏的经济模型而在短暂爆发后宣告失败,但从整体看,更多Web3原生项目方正站在前人肩膀上,积极探索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游戏产品;越来越多拥有丰富经验的传统游戏巨头也逐渐进入并开始打造3A链游,可能在可玩性方面给Web3游戏带来质的飞跃:这些都让游戏板块难以再被忽略。根据市场研究提供商 Markets and Markets 此前的一份报告,全球区块链游戏市场2022 年规模为46 亿美元,预计到 2027 年将增长至 657 亿美元。 从现实层面看,作为一个极度烧钱和耗时的行业,游戏板块爆发需要资本、时间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2024-02-27
    1.3K
  • 富达投资:以太坊生态效用如何转化为ETH价值?

    作者:Fidelity Digital Assets  编译:WEEX Exchange 用户通过访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应用从以太坊网络获得技术效用的同时,有人可能会问,「效用如何转化为 ETH token 的价值?」换句话说,为什么投资者要购买和持有 ETH,而不是仅仅用它与以太坊网络交互? 本文主要讨论: Ethereum vs. Ether 数字资产网络与其原生代币存在一定关系,但两者之间的「成功」并不总是完全相关的。在某些情况下,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效用,每天结算相当数量的复杂交易,但不会为其原生代币持有者带来多少价值。而其他网络可能在网络使用和代币价值之间具有更强的联系。 用于描述网络设计和代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个常用术语是代币经济学(Tokenomics)。Tokenomics 是 Token Economics 的缩写,用于解释网络或应用程序的设计如何为代币持有者创造经济价值。 以太坊网络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了其代币经济学。销毁部分交易费用(基本费用)的引入是 2021 年 8 月通过以太坊改进提案 1559(EIP‑1559)实施的。燃烧 ETH 就相当于销毁它;因此,以太坊上的交易执行会使部分 ETH 停止流通。 此外,2022 年 9 月从 PoW 到 PoS 的转变降低了 ETH 代币发行率,并启开启了质押,它允许实体以小费(Tip)、发行和最大可提取价值(MEV)的形式获得收益。以太坊之前的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 ETH 的代币经济学,并改变了人们对以太坊网络和 ETH token 之间关系的看法。 代币经济学:ETH 如何积累价值 ETH 的代币经济学由三个功能组成,其中用例转化为价值。在以太坊上交易时,所有用户支付基本费用(Base Fee)、优先费用(小费),并可能通过 MEV 为其他参与方产生额外价值,MEV 是指验证者在出块过程中通过添加 / 排除交易或更改区块中的交易顺序,可从用户交易中获得的最大价值。 以 ETH 支付的基本费用在添加一个区块(交易打包)时会被销毁,从而减少 ETH 的供应。优先费用支付给验证者,即负责更新公共账本和维持共识的个人或实体。当创建新区块时,验证者有动力将优先级最高的交易添加进去,因为这可能是他们直接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最后,潜在的 MEV 机会(通常是套利)由不同的用户提供,并通过当前状态下竞争性的 MEV 市场将大部分价值传递给验证者。 价值积累机制可被视为网络「收入」的不同用途。首先,被销毁的基本费用是对总供应量的通货紧缩,有利于现有的代币持有者。其次,优先费用和 MEV 来自用户,分配给提供服务的验证者。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但增加平台用例就等于增加销毁,并增加验证者的收益。 投资主题一:有抱负的货币 一种常见的叙事理论认为,比特币最好的理解是一种新兴的货币商品,这引发了 ETH 代币是否也可被视为货币的讨论。简短的回答是肯定的,一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然而,ETH 作为一种货币想要被广泛接受,可能会面临比 BTC 更多的阻力。 ETH 与比特币及其他代币具有许多货币属性;然而,它与比特币的不同之处在于稀缺性和历史记录。ETH 在技术上具有无限的供应参数,这些参数根据验证者和销毁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参数虽然由网络严格执行,但并不等同于一个固定的供应计划,并且可能会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波动。 由于以太坊大约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网络升级,新的代码需要时间来更新和审核,更重要的是需要开发人员的关注来重建其性能历史记录。 任何其他数字资产似乎都不可能超越比特币作为货币商品的地位,因为比特币被一些人视为迄今为止最安全、最去中心化、最健全的数字货币,任何「超越」都需要三思。虽然网络效应在区块链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商品在这方面处于最佳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竞争形式的货币不能存在,尤其是针对不同市场、用例和社区。 更具体地说,以太坊的替代用途是比特币所不具备的,比如促进更复杂的交易,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 ETH 是不是具有类似于比特币的独特用途。虽然 ETH 跟比特币一样,通常在地址之间转移来传输价值,但 ETH 作为用户执行智能合约逻辑的货币的额外角色是其真正的差异化所在。 日常商品的交易尚未以任何显著的形式在以太坊上进行,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似乎正在融合。正如我们从领先的科技公司身上看到的那样,为用户提供独特服务的应用程序推动了网络效应和需求。默认情况下,在以太坊上使用的主流应用程序将导致对 ETH 的需求,这就是这种长期趋势可能是 ETH 作为有抱负的替代货币最引人注目的理由之一。 事实上,以太坊已经在物理世界和传统金融领域进行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融合: 以太坊生态系统和真实世界资产的融合已经开始。然而,在普罗大众开始在以太坊或竞争性平台上进行交易之前,可能还需要多年的改进、监管的明确、教育和时间考验。在此之前,ETH 可能仍是一种小众的货币形式。 在众多困难中,就如何塑造以太坊的未来而言,监管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尽管以太坊是一个全球性的无需许可的区块链,但许多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所,它们持有和质押以太坊的资金位于美国。这意味着美国针对验证者或投资者发布的任何指导方针都可能对以太坊的估值和网络健康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最近美国多起监管执法行动以及关闭加密货币相关银行和 Kraken 的质押服务,监管风险成为以太坊近期可能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货币的两大功能来探讨 ETH: ETH 作为价值储存手段 某种东西想要成为良好的价值储存手段,它必须是稀缺的,或具有较高的库存流量比率(stock-to-flow ratio)。截至 2023 年 7 月,ETH 的库存流量比率高于比特币。自合并以来,这种动态引发关注,显著降低了ETH 的发行量,如下所示。 比特币的核心价值主张之一是其最大固定供应量为 2100 万枚,供应计划没有也不太可能改变。比特币的供应计划被编程到代码中,并通过社会共识和网络参与者的激励来执行。但是,ETH 的稀缺性和供应计划靠什么支撑呢?从上图可以看出,ETH 的发行不像是一个严格的时间表(schedule),更像是在一组设定好的参数之间取得平衡的过程。事实上,有两个变量决定了 ETH 的总供应量,这使得评估未来的供应量变得困难: 一是发行量:发行量由活跃验证者的数量及其表现决定。该模型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随着 ETH 质押总数的增加,ETH 发行总量也会增加,但发行速度会下降。由于 ETH 的发行量与质押数量相关,因此公式的一部分不容易出现剧烈波动。以太坊协议对可以进入和退出质押的验证者数量设了限制,旨在支持协议的安全性,以及发行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 二是销毁:销毁由对区块空间的需求决定,区块空间计算资源是有限的,每隔 12 秒出一个新块。 销毁的波动性极强,这使得ETH 未来的确切供应量无法预测。 销毁就像一个激励钟摆,各个区块之间很少相同。协议规定了每个区块应包含的目标 Gas 费,如果一个区块的 Gas 费高于或低于目标,则会导致下一个区块的基本费用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是非线性的,当链上活跃度高时,可能会导致交易费用急剧上升。它还充当一种安全机制,使得不良行为者不定期向网络发送…

    2023-09-05 Web3
    2.1K
  • a16z Crypto 创始人: 区块链的出现为何在互联网发展史上如此重要?

    视频原标题:web3 and how we got here.视频作者:a16z crypto创始人与普通合伙人 Chris Dixon编译:倩雯,ChainCatcher   在本期视频中,a16z crypto创始人与普通合伙人 Chris Dixon 分享了互联网发展史、协议网络、企业网络、区块链的异同,以及真正开源、去中心网络可释放的潜力。 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 关于互联网的发展,学界有诸多说法,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将其分为三个核心时代,而我们正在进入第三个时代。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关键的网络架构。在我看来,网络是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这些网络会对经济、用户体验和其他方面产生各种下游影响。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主导网络类,和典型计算原语(computing primitive),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想法是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把信息放到一个大的存储库里进行共享,这样各种信息不会出现混合。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遵循一些简化的原则,也从而产生互联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网络就像一个大型多人社交游戏,网站是非常根本的发明,这个设计的背后理念是你可以把任何信息,比如代码数据等等放到一个叫做网站的东西里,这个网站可以链接到其他网站,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封装机制,也是一种简化机制,这样全人类都将拥有可以相互链接和跳转的信息,让这些内容其成为一种可消化的单元。我们在互联网元年实现了信息获取的民主化,那个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谷歌和维基百科。通过网络你可以找到你想找到的内容,这是一种神奇的新体验。有人说,现在普通用户掌握的信息比美国总统30年前掌握的还多。不过,当时还是比较初步(仿制的)版本。网络给人的感觉就像你把杂志放到网站上去,你可以提交表格等做一些单向的互动,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双向互动体验。 第二阶段,写。关键就在于是如何让互联网真正和用户进行双向交互,让出版民主化,于是博客应运而生,人们们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发布信息,马克·扎克伯格等许多人物的很多想法都来自于早期的博客社区的分享。博客里有诸多内容,比如照片、链接等等,互相延伸出一整套有趣的产品。 第三阶段,协议。这是早期一个非常伟大的设计决定。当时人们想建立一个全球多人社交网络游戏,该如何怎么设计呢?当时还没有谷歌、AWS数据中心之类的工具,所以你必须以点对点(peer to peer)的方式来进行构建,于是协议诞生了,这是一系列标准,比如HTTP是网络的标准,SMTP是电子邮件的标准。协议就像一种语言,就像英语一样,告诉你进行一些操作需要遵循的标准,如果有人建立、打开、发送邮件或使用所有其他工具,那么这个协议就会被内置到软件中,你去下载那个软件,你就加入了电子邮件,你就加入了网络。 重要的是,没有中央中介,没有人掌控一切。这是一个由社区主导的情况,人们可以自由谈论事物。最重要的是,它不收你一分钱。当然你需要买域名,但这之后你就可以建立网站,这些网站为你所有。任何人,只要有好的想法,在合法情况下,就可以建立网站并拥有网站带来的价值。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明就是DNS。DNS是域名系统的命名系统,比如,我拥有Cdixon.org,它映射到一个IP地址,重要的是我控制着这个映射——即用户控制映射,将网络的所有权力转移给了用户。这意味着,我可以建立我的网站,我可以为我的网站更换了主机提供商,假如我不喜欢他们过高的收费或者过低的速度,我就有权更换,但我仍旧保留了我的网络、搜索结果和电子邮件(有人可能会说后来邮件被Gmail垄断,但至少那也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总之,你不喜欢它,就可以离开,这就迫使提供商跟着我们的思路走。但是,当我们进入企业网络时代,你虽然可以离开,但其实是不是真的离开。比如,Facebook上允许你下载CSV文件,把它拿走,但是你不能带走你的粉丝观众。现在的状况就是,网络是被垄断的。比如你上街去问一个博主,大部分人对于搭建自己的网站是毫不感兴趣的,而这才是原本网络的初心。 网络僵化 网络陷入僵化。百分之九十五的流量流入前百分之一的网站,而根据MAU来看,百分之八十五的移动设备使用量都流入前百分之一的发布者。经济学是相似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主要由五大科技公司的指数占据,我们在越来越走向一个垄断的世界,这与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 对我而言,互联网就是建立网络的工具,比如TikTock网络、Instagram网络、Uber网络等等。正如我之前描述的那样,DNS等概念、构建网络的方式最终会对经济、治理、谁能构建网络产生非常重要的下游影响。比如,我的很多朋友都在2010年左右都在开发Twitter应用程序和Facebook应用程序,而所有这些公司都在平台上被抹去,因为这些大公司改变了API、改变了规则,单方面控制了一切。所以网络架构决定一切。 这里我先谈论一下抽成率(take rate),比如在Youtube上,他们都会抽走费用,但如果用不同的协议架构开(比如RSS)替代社交网络,那么这些费用很大程度会流向创造者、用户和软件开发商,而不是流入中间商。也许这是件好事,但也或许是件坏事,但我想表达的是,架构会决定一切。比如,如果你构建企业网络,你最终将面临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就是今天的经济和管理模式。 区块链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一种新型虚拟计算机,区块链的主要特点是:它们颠覆了传统的计算架构。如果谷歌的服务器放到网络上,最终他们会控制网络,因为他们控制了硬件,他们可以修改软件,他们一直在这样做。试想一下如果谷歌宣布推出谷歌币,并承诺只发行一定数量的谷歌币,没有人会相信,因为他们会在某些时候反悔,会有管理团队人员的变动,比如创始人会离开,总之事情会发生变化。 区块链所做的就是说:我们把权力交给了软件。比如,你在以太坊上写一份智能合约就能掌控一切。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可以在区块链基础上构建网络,既能获得协议网络的社交效益,又能获得企业网络的竞争优势。 协议网络的好处在于没有抽成,所有的资金都流向了控制的边缘(edge)。这样各种有趣的创新可以发生。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融资不易,主要通过政府资助和其他方式获得资金。 其实RSS协议之前也曾经兴起,但是后来败给YouTube,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采取的策略不同。YouTube一开始没有流量,为了吸引流量他们采取了免费托管策略。比如我在自己的网站有流量,但YouTube能给我免费托管,所以我上传了我的视频,让他们托管,然后他们把一个小部件它嵌入到我的网站上。YouTube就是这样开始的。但是RSS的策略不同,你可以买域名,但你必须支付托管费用。托管视频等费用十分昂贵,所以YouTube对此进行补贴,这就是企业网络的一种架构优势,也是为什么RSS会输给Facebook、Twitter等软件的原因。最开始Youtube、Twitter这些公司还是支持RSS功能,支持使用API,但是后来他们就停止了这些服务。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周期,比如最开始流量很少,企业想尽一切办法让创作者加入,给你各种补贴。但最终企业规模会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激励机制就会改变,盈利是更重要的。所以这只是一个核心逻辑。对于这些企业网络来说,规模越大,就越没有动力与其他网络进行互操作,支持其他网络,允许创造者进入,我称之为“榨取循环(ex…

    2023-09-04 Web3
    58
的头像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