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风暴下的数字货币交易所

2019年,抹茶MXC是币圈当之无愧的交易所“黑马”。证券时报网引用炒币者爆料称,抹茶利用空气币进行双向收割,目前其办公场所被经侦介入调查。听闻抹茶被查的消息,前员工李毅没有感到一丝意外,反而庆幸自己“跑得快”。在从抹茶离职前,他看到政府监管趋严,心里总不踏实,觉得迟早出事。

早在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下简称“九四公告”)就指出,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针对虚拟资产交易所搭区块链热潮“便车”、炒作“虚拟货币”的行为,近期北京、上海、东莞、杭州等多地监管部门纷纷“亮剑”,对相关活动进行摸底排查。

这让李毅感到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大地震”,他所熟悉的人或被抓,或转型,或关门停业……相关交易所一时风声鹤唳。

“跑路潮”

交易所的“大地震”也波及到项目方和投资人。

在某币社群,投资人陈飞说了几句丧气话后,决定无限期退出社群。这个意外变故让整个群陷入寂静,但悲观情绪依旧在蔓延,“有人抱怨天天说利好,价格天天跌。”“咱们这种币会不会也下架?”“听说那个交易所被查了”……短短数天,社群人数已减少100余人。有人感叹“大佬们都走了,币圈真凉了。”

李毅至今记得,今年10月,上海一家资金盘数百亿的交易所高位套现后,突然关闭交易所,卷款跑路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人会跑,他朋友前期投资的钱也打了水漂。”在他印象中,2018到2019年是区块链行业最乱的时候,如今钱难挣了,交易所开始走歪门邪道。

“九四公告”是这次“大地震”导火索。这也让币圈第一次出现“跑路潮”。“国家都说开交易所违法,有些交易所就关了。”李毅说,国家严打来了,大家觉得不安全,纷纷关闭交易所,有些人转型做区块链+业务,有些出海借壳上市,或者IPO,或者做咨询。

李毅曾见过一家有意思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当时老板感觉熊市来了,把交易所改成资讯平台,PC端主页面几乎全是资讯,交易所的内容占据很小版面,然后他还跑东京证券交易所,购买30多个东证的壳,并购和投资区块链上下游行业,偶尔还对传统行业进行资本投资,目前这家交易所变了一个区块链项目的金融中介。

如今,币圈正遭遇第二波“跑路潮”。近期北京、上海、东莞、杭州等多地监管部门纷纷“亮剑”,对数字货币交易所相关活动进行摸底排查。11月21日,深圳市互联网金融风险等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非法活动的风险提示,并开展虚拟货币交易场所排查整治。此次行动将重点排查三种活动:一是在境内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或开设虚拟货币交易场所;二是为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场所提供服务通道,包括引流、代理买卖等服务;三是以各种名义发售代币,向投资者筹集资金或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

“这次严管以后,交易所又倒闭不少。”李毅说,自云交易所(为交易所提供云计算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后,一家就能服务几千家甚至过万交易所,门槛低且便宜,一年不到十万块。他还说,目前不少交易所老板变得更加谨慎了,有些人已暂居国外。

逃避监管

事实上,很多国内运营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服务器放在海外,在海外注册了壳公司。严格来说,它们属于“外埠交易场所”。

李毅说,为逃避监管,交易所先在海外注册并设立服务器,再以外资身份在中国开展业务,采用分布式办公方式。比如有家交易所创始人的身份一直是个谜,他用代码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交流,并指挥其工作和运营,直到监管部门查处,其身份才被揭露,但他早已身在国外。

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维曾遇过一件案子,一家注册在非洲某国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卷钱跑路了,由于语言困难,在听了投资人的诉求和能够承受的成本后,他建议对方放平心态,放弃维权。

张维表示,相关部门监管在海外注册的交易所主要难在四个方面,一是司法和监管资源有限,交易所数量太多,监管机构无暇应对。二是处理器位于海外,具体法律适用问题仍处于讨论阶段。三是一些交易所采用分布式办公方式,高层身份保密。有些交易所名义上是公司,但是并没有注册成为有效实体,而是以社群方式经营,很难定义法人和主要责任人是谁。四是被动监管难以执行,交易所违法后仍然逍遥法外。数字货币维权之路非常困难,数字货币基于网络进行交易,证据存在难以保存、难以追踪、取证复杂、程序专业、等待漫长等问题,这导致公安、行政机关即使立案,其侦查也需要漫长时间。

但在今年11月13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的《关于交易场所分支机构未经批准开展经营活动的风险提示》指出:“如有外埠交易场所(重点为金融资产交易所)分支机构在京开展经营活动,属于违规经营行为。”

近期,北京警方还破获非法数字货币交易所BISS,将其定性为“非法集资诈骗”,并抓捕犯罪嫌疑人数十人,甚至有入职数月的实习生。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邦认为,从法律规定来看,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而交易所的行为可能涉及非法从事证券交易,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此外,数字货币交易涉及对USDT的交易,涉嫌违反资金支付结算和外汇买卖的相关法律规定。另外,交易所及项目方发币还涉嫌非法集资。非法集资有三项关键要件,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保本付息,并向不特定社会对象吸收资金,数字货币交易所及项目方已占据其二,如果宣传存在夸大和虚假,则可能被视为非法集资。

“诸多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注册地和服务器在国外,类似一些色情网站,像蟑螂一样难以根除,这是数字货币交易所猖獗的原因。” 李邦说。

暴利的交易所

陈飞所在社群就早已存在多年,入群早的成员被尊称为“大佬”,但大佬们是否真正购买数字货币,“潜伏”社群三年的段鹏说“鬼知道”。他心里清楚,群里很多人是托,但自己被套了几十万,进退两难。

“有些项目方声称拥有几万人的社群,真实买家仅有几人。” 某通证市场评级机构合伙人陈伟说,他曾见过200人的微信群,只有一人是客户,其他人都是托。

陈伟还听说,中国某县交易所拉会员的手段和传销一样,通过拉人头方式,强制他们发展下线,甚至还建立“监狱”,惩罚不听话的会员。“现在钱不好赚了,一些中小型交易所依旧想钻空子,通过激进方式拉客户。”

“有些交易所专门为顾客设计交易量走势图,投资人根本不懂里面的猫腻。”陈伟说,当你计划以某个价格买币的时候,根本买不到,因为你在点击购买那一刻,币价开始上涨,只能以更高价购买,但你在买进过后,币价开始下跌。

“买币要经过多个服务器,路径长,成交速度慢。在正式成交前,交易所能够感知客户的交易行为,并进行拉盘。”陈伟说,投资人被交易所玩弄于鼓掌,最终以赔钱结束。

在某数字货币项目创始人张权看来,2010年到2017年是数字货币野蛮生长的时间,不管交易所、挖矿、炒币,还是技术公司,回报率在50倍以上。

但获利最大的是交易所。张权说,上币是项目方的币登录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行为,起初百万就能在中国最顶尖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上币,如今有些上币费涨到几亿。

在陈伟看来,上币费是交易所和项目方之间的博弈,如果上币费不停上涨,那就意味着币种具有交易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持续增加。

交易所另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是交易费。陈伟说,股票的交易费率在万分之一左右,数字货币的交易费用大概是千分之二,数字货币交易费率是股票的20倍。

“交易量意味着交易价值,即便这些数字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陈伟说,项目方发币后,真正流通在交易所的仅是一部分,大部分都掌握在项目方手里,一旦在交易所上币,项目方就能把币兑换金钱。

虚假的交易量

“小假可以成就小真,小真经过发展可以成为大真。”这在币圈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某数字货币创始人何昕说,交易所很难通过正当手段壮大自己,而无伤大雅的小炒作,甚至以欺骗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反而是一种捷径。

在何昕看来,从实际上状况来看,交易所采用刷量的方式提升交易所价值,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但这必须有度,一旦超过尺度,除中等及偏上交易所外,其它交易所过分利用不当竞争手段,可能会引来‘群起而攻之’。”

人民网创投频道获得一份某研究机构《交易所真实交易量报告(上)》显示,近半数字货币交易所存在严重刷量行为,36%的交易所真实交易量比例高于80%;近50%的交易所真实交易量比例不足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25%交易所的真实交易量占其报告成交量的比例低于20%,国际上只有不到10家的交易所交易量不存在明显问题,其他的交易所均有虚假成分。

区块链透明组织BTI曾发布报告称,币安超过10%的交易涉嫌虚假,火币超过50%,OKEx高达90%。该组织发现,在实际交易量最大的40家交易所中,比特币交易量约有65%是伪造,几乎所有伪造数据都来自OKEx、Bibox、HitBTC和火币。

在BTI提供的数据中,CoinBene真实交易量仅有2%。同样,如果按照BTI的数据计算,目前24小时交易量达到第四名的OKEx在扣除91%的虚假流量后将仅仅排在榜单的第58位。

“刷量公司脱胎于交易所,甚至收入超过交易所。”张权说,刷量公司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成立交易所具有一定风险,投入的成本不一定能收回来,因此交易所被严管之下,刷量公司的收入不跌反增,造就诸多亿万富翁。

某数字交易所评级分析员杨贺表示,刷量造就了交易所的虚假繁荣,产生出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假象,这种假象为交易所或项目方带来诸多收益。从交易所行业的现状来看,首先通过小成本介入这个行业,采用大规模的造假行为不断地提高在业内排名,这也导致整个行业数据严重被夸大,

在杨贺看来,市场规模的计算方式离不开交易所的交易频数和交易量,真实数据远低于这个数字,通过虚假交易直接导致整体币圈价格虚高,但对交易所和项目方而言,刷量不仅可以稳定币价,还能对币价进行控制。

如今,专业刷量公司还对诸多研究机构的报告进行研究,使用反侦察手段避开研究机构的测量,只要给钱,刷量公司就能把交易所的排名刷到靠前位置。

让杨贺想不明白的是,投资者心里清楚,交易所的交易量造假,也知道自己可能被骗,但他们明知前面是坑还要向下跳。

数字货币趋向零

自“九四公告”后,头部交易所纷纷下架各种数字货币。2018年11月27日,加密货币交易平台OKex再发公告,公布了第三批被下架的币种。本次下架所涉及的币种多达38种,其中有26个币种将被彻底下架。

OKex在公告中称,根据《OKEx关于隐藏TOKEN及下线交易对规则》,平台将流动性及交易量较差的TOKEN交易对进行删减处理。

批量下架币种,也即意味着该币种无法交易,炒币者投入的资金全部归零。“从长期来看,90%以上的数字货币最终归零。”陈伟说,在短期内,通过刷量方式拉盘,暂时还能提高顾客购买欲望。不过,虚假的交易产生的价格波动与正常的资产价格波动难以分辨,所以数字货币的价格被操纵后,项目方或者交易所掌管了投资人的生杀大权。

“新币在上线一周内就会售卖完毕,然后项目无人管理,交易量上不去,自然价格归零。”张权说,未来,山寨币、空气币一定会归零,因为这些币没有以太坊、莱特币的技术支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目前,这些币上线的时候有几十倍的暴涨,但会慢慢下跌,最后无限趋近于零。

张权认为,山寨币、空气币缺乏应用场景,属于抽象化资产,只有大家形成共识认定该算法有价值,这个资产才会有价值,就像游戏中的虚拟装备一样,没人买就没价格,有人买就有价格。对于仅仅为了融资而发行代币的行为,假象最终会被市场识破,项目最终不了了之,价格归零也很正常。

在杨贺看来,从短时间来看,价格由供给决定。但从长远来看,币价和价值有关,数字货币不能带来社会价值,只有通过交易形成价格,如果某种币的价格降低,就很难向上拉盘,所以项目方基本在币价处于高峰时将币抛出,不然币交易慢慢降低后,最终会归零。

哈里·埃德尔森(Harry Edelson)绰号“快乐的哈里”,他不仅是科技金融领域的专家,更是堪与巴菲特齐名的华尔街传奇的金融巨鳄。哈里认为,任何单一的币种如果背后没有对应的价值支撑,都会归零。而区块链技术本身会一直存在,并将对金融产生巨大改变。

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门主管Steve Strongin曾在一份报告中对数字货币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数字货币缺乏内在价值,大多数在未来终将无法继续存在,价格最终会跌到零。

甚至,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曾在推特上发言称,数字货币仍是一种新的且具有极强波动性的资产种类,随时都可能跌到接近0的水平。

“对投资者而言,价格归零就意味着赔钱。”张权说,对于交易所而言,它们已经获得上币费,也得到了上币时拉升币价的“辛苦费”,币价是否归零已与交易所无关了。

“数字货币可能会滋生诸多不法行为,交易所或是出现不法行为的领域之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说,交易所对数字货币的币值稳定存在操纵可能性,但币值的稳定性和金融体系风险又密切相关,如果币值波动受到人为操作,这可能带来资金的不良流动,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影响。

何平表示,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说,对交易所加大监管,有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对于链圈的从业者而言,由于大量资本流入交易所,在商人逐利影响下,很可能引起币圈ICO的行为出现,导致链圈的技术研发缺少必要支持,为了规范市场,有关部门加强交易所监管很有必要性。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李毅、何昕、杨贺、张权、陈伟、陈飞、段鹏为化名) 

Metatrend元潮 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0)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0-06-29

相关推荐

  • 比特币主导地位远低于上一周期的高点,市场尚未进入投机阶段

    比特币的主导地位,今年以来一直在稳步上升。不过,与上一个周期相比,距离达到顶峰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有趣的是,过去,比特币的主导地位在价格周期顶部时达到最低点。这是因为,在周期高峰期间,投机性数字资产往往在价格方面跑赢大盘,从而从比特币等优质大盘数字资产中「窃取」主导地位。比特币的周期性主导地位低点(2018 年 1 月和 2021 年 5 月)与上一个周期的峰值一致。 然后,随着周期修正阶段到来,投机性资产按百分比跌幅更大,而比特币按百分比跌幅较小,从而重获市值「主导地位」。主导地位的增长始于回撤期(2018年、2022年),持续到市场反弹的初始阶段(2019年、2023年),并在市场投机阶段开始时达到顶峰(2021年初)。 然而,可能会有新的因素推动比特币在本轮周期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对现货比特币 ETF 的预期,以及美国对比特币更加明确的监管环境。 此外应该看到,上一轮周期中,NFT、DeFi 和替代层吸引眼球,如今它们的受欢迎程度似乎已经减弱,但尚未有被新的叙事取代。

    2023-11-07
    16.0K
  • 【曝光】“ZT交易所”抓紧删除,此app涉嫌诈骗!!! 

    虽然暴利的背后存在着机会,但是最多的还是镰刀。严重被高估的价值,到最后无一例外,都是一地鸡毛! ZT交易所大家还记得吗?之前熊大也曝光过,ZT交易所因上线空气币,割完韭菜无缘无故下架代币,然后撇清关系,被投资者报案维权,后ZT交易所挂名CEO李某也被警方带走调查。这个消息当时还是熊大一手消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文章被删除了。相信ZT交易所的有多坑玩过的都知道。 现在牛市来了,所以的币都在疯涨,看着满账户全是U,不知从何下手,本想着回调个30%好上车,等来的又是翻倍,真的是认识不足,错过了太多太多,是不是你也是其中一个。 牛市来了,有些之前的野鸡交易所也坐不住了,ZT交易所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学了一招。空投糖果来吸引流量,随便发行个代币就随意定价让用户来撸,拉人头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糖果,其实就是变相的拉人头,吸引投资者来投资,你以为撸了就能提现,你想多了,看看前段时间曝光的D网就知道,500个币分100期释放,每期5个还需要条件限制,能让你们直接撸那是不可能的。当你发现其中的套路,其实ZT扩大知名度,其目的也达到了。 这个方法确实有效,确实吸引大量的人来撸,但是你想想,ZT交易所有啥,CEO在圈内有名?还是ZT是老所?一个频繁上线空气币割韭菜的交易所,又想靠着牛市来割一波。 群 当你们还在撸糖果时,其实警方早就发现猫腻,还特意发信息提醒投资者称ZTapp涉嫌诈骗,提醒立即删除。你说去三大所交易不好吗?这种野鸡所去撸啥,小心把自己撸进去。 现在警方都做出提醒了,投资者还是要注意,撸就撸了,但是如果让你们充钱千万不要充,否则你们就会像下面这些维权者一样,无缘无故随意下架几十个币种,还没任何理由,然后受害者只能打印流水记录等维权,钱还拿不回来。 在给大家说一遍ZT交易所惯用的割韭菜手段,串通项目方收割完就下架代币。首先会跟项目方对接好,收完上币费后确认好细节,包括上币时间,开放充提的时间,做市账户等等。然后就是开放交易,让项目方能带人进来进行收割。接下来市值维护一段时间,再挑个没人注意的时间点将代币下架。完成一波收割接着下一个。 ZT交易所的明面的CEO陈大老板,其实有很多黑历史,大家去查查就可以查到,小心钱没撸到,让ZT把你撸了,小心点,要不下一个维权的就是你。

    2021-02-18 Web3
    9.5K
  • 富达投资:以太坊生态效用如何转化为ETH价值?

    作者:Fidelity Digital Assets  编译:WEEX Exchange 用户通过访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应用从以太坊网络获得技术效用的同时,有人可能会问,「效用如何转化为 ETH token 的价值?」换句话说,为什么投资者要购买和持有 ETH,而不是仅仅用它与以太坊网络交互? 本文主要讨论: Ethereum vs. Ether 数字资产网络与其原生代币存在一定关系,但两者之间的「成功」并不总是完全相关的。在某些情况下,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效用,每天结算相当数量的复杂交易,但不会为其原生代币持有者带来多少价值。而其他网络可能在网络使用和代币价值之间具有更强的联系。 用于描述网络设计和代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个常用术语是代币经济学(Tokenomics)。Tokenomics 是 Token Economics 的缩写,用于解释网络或应用程序的设计如何为代币持有者创造经济价值。 以太坊网络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了其代币经济学。销毁部分交易费用(基本费用)的引入是 2021 年 8 月通过以太坊改进提案 1559(EIP‑1559)实施的。燃烧 ETH 就相当于销毁它;因此,以太坊上的交易执行会使部分 ETH 停止流通。 此外,2022 年 9 月从 PoW 到 PoS 的转变降低了 ETH 代币发行率,并启开启了质押,它允许实体以小费(Tip)、发行和最大可提取价值(MEV)的形式获得收益。以太坊之前的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 ETH 的代币经济学,并改变了人们对以太坊网络和 ETH token 之间关系的看法。 代币经济学:ETH 如何积累价值 ETH 的代币经济学由三个功能组成,其中用例转化为价值。在以太坊上交易时,所有用户支付基本费用(Base Fee)、优先费用(小费),并可能通过 MEV 为其他参与方产生额外价值,MEV 是指验证者在出块过程中通过添加 / 排除交易或更改区块中的交易顺序,可从用户交易中获得的最大价值。 以 ETH 支付的基本费用在添加一个区块(交易打包)时会被销毁,从而减少 ETH 的供应。优先费用支付给验证者,即负责更新公共账本和维持共识的个人或实体。当创建新区块时,验证者有动力将优先级最高的交易添加进去,因为这可能是他们直接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最后,潜在的 MEV 机会(通常是套利)由不同的用户提供,并通过当前状态下竞争性的 MEV 市场将大部分价值传递给验证者。 价值积累机制可被视为网络「收入」的不同用途。首先,被销毁的基本费用是对总供应量的通货紧缩,有利于现有的代币持有者。其次,优先费用和 MEV 来自用户,分配给提供服务的验证者。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但增加平台用例就等于增加销毁,并增加验证者的收益。 投资主题一:有抱负的货币 一种常见的叙事理论认为,比特币最好的理解是一种新兴的货币商品,这引发了 ETH 代币是否也可被视为货币的讨论。简短的回答是肯定的,一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然而,ETH 作为一种货币想要被广泛接受,可能会面临比 BTC 更多的阻力。 ETH 与比特币及其他代币具有许多货币属性;然而,它与比特币的不同之处在于稀缺性和历史记录。ETH 在技术上具有无限的供应参数,这些参数根据验证者和销毁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参数虽然由网络严格执行,但并不等同于一个固定的供应计划,并且可能会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波动。 由于以太坊大约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网络升级,新的代码需要时间来更新和审核,更重要的是需要开发人员的关注来重建其性能历史记录。 任何其他数字资产似乎都不可能超越比特币作为货币商品的地位,因为比特币被一些人视为迄今为止最安全、最去中心化、最健全的数字货币,任何「超越」都需要三思。虽然网络效应在区块链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商品在这方面处于最佳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竞争形式的货币不能存在,尤其是针对不同市场、用例和社区。 更具体地说,以太坊的替代用途是比特币所不具备的,比如促进更复杂的交易,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 ETH 是不是具有类似于比特币的独特用途。虽然 ETH 跟比特币一样,通常在地址之间转移来传输价值,但 ETH 作为用户执行智能合约逻辑的货币的额外角色是其真正的差异化所在。 日常商品的交易尚未以任何显著的形式在以太坊上进行,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似乎正在融合。正如我们从领先的科技公司身上看到的那样,为用户提供独特服务的应用程序推动了网络效应和需求。默认情况下,在以太坊上使用的主流应用程序将导致对 ETH 的需求,这就是这种长期趋势可能是 ETH 作为有抱负的替代货币最引人注目的理由之一。 事实上,以太坊已经在物理世界和传统金融领域进行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融合: 以太坊生态系统和真实世界资产的融合已经开始。然而,在普罗大众开始在以太坊或竞争性平台上进行交易之前,可能还需要多年的改进、监管的明确、教育和时间考验。在此之前,ETH 可能仍是一种小众的货币形式。 在众多困难中,就如何塑造以太坊的未来而言,监管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尽管以太坊是一个全球性的无需许可的区块链,但许多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所,它们持有和质押以太坊的资金位于美国。这意味着美国针对验证者或投资者发布的任何指导方针都可能对以太坊的估值和网络健康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最近美国多起监管执法行动以及关闭加密货币相关银行和 Kraken 的质押服务,监管风险成为以太坊近期可能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货币的两大功能来探讨 ETH: ETH 作为价值储存手段 某种东西想要成为良好的价值储存手段,它必须是稀缺的,或具有较高的库存流量比率(stock-to-flow ratio)。截至 2023 年 7 月,ETH 的库存流量比率高于比特币。自合并以来,这种动态引发关注,显著降低了ETH 的发行量,如下所示。 比特币的核心价值主张之一是其最大固定供应量为 2100 万枚,供应计划没有也不太可能改变。比特币的供应计划被编程到代码中,并通过社会共识和网络参与者的激励来执行。但是,ETH 的稀缺性和供应计划靠什么支撑呢?从上图可以看出,ETH 的发行不像是一个严格的时间表(schedule),更像是在一组设定好的参数之间取得平衡的过程。事实上,有两个变量决定了 ETH 的总供应量,这使得评估未来的供应量变得困难: 一是发行量:发行量由活跃验证者的数量及其表现决定。该模型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随着 ETH 质押总数的增加,ETH 发行总量也会增加,但发行速度会下降。由于 ETH 的发行量与质押数量相关,因此公式的一部分不容易出现剧烈波动。以太坊协议对可以进入和退出质押的验证者数量设了限制,旨在支持协议的安全性,以及发行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 二是销毁:销毁由对区块空间的需求决定,区块空间计算资源是有限的,每隔 12 秒出一个新块。 销毁的波动性极强,这使得ETH 未来的确切供应量无法预测。 销毁就像一个激励钟摆,各个区块之间很少相同。协议规定了每个区块应包含的目标 Gas 费,如果一个区块的 Gas 费高于或低于目标,则会导致下一个区块的基本费用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是非线性的,当链上活跃度高时,可能会导致交易费用急剧上升。它还充当一种安全机制,使得不良行为者不定期向网络发送…

    2023-09-05 Web3
    2.1K
  • 灰度信托转ETF暂时落空,预计最快9月底做出裁决

    上周二,人们对 Grayscale(灰度)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之间就灰度试图将其比特币信托基金(GBTC)转换为 ETF 的法律案件做出裁决的期望有所升温,但最终落空。 2023 年 3 月 7 日,华盛顿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听取了灰度的口头辩论,灰度请求复审 SEC 拒绝其于 2022 年 6 月 29 日首次提交的寻求 GBTC 股票在纽交所 Arca 上市的变更令。据灰度 CEO Michael Sonnenshein 称,三人法官小组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对此做出裁决,而我们所知道的最准确时间是「秋季结束前」。 现实情况是,无法准确预测此类法律裁决的确切时间。仅从 8 月份发布的案件信息来看,从案件辩论到法院做出裁决的观察范围很广,影响法院裁决时间的因素也很多,其中许多是外人无法观察到的——意见的一致、其他紧急事务的时间安排、差旅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 8 月份裁决的观测值范围(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我们可以推断,灰度案件的裁决最早应于 5 月 6 日做出,平均应于 9 月 13 日做出,最晚应于 2024 年 1 月 30 日做出。 编者注:根据华盛顿特区巡回上诉法院披露的 8 月份案件情况,一个案件从口头辩论到法院做出裁决的天数,最短需要 60 天,最长 329 天,平均 190 天,中位数是 180 天。据此测算,法院就灰度与 SEC 之间的案子(2023 年 3 月 7 日听取口头辩论)做出裁决的最早时间为 3 月 7日 + 60 天  = 5 月 6 日;以此类推,平均日期、最晚日期分别 + 190 天和 329 天。 平均日期 9 月中旬的情况似乎与灰度 CEO 「秋季结束前」的预期相符。然而,我们非常肯定的是,仅 8 月一个月的案件进度表并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能据此得出有关时间安排的结论。鉴于此,我们将继续关注法院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发布的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在周二和周五发布,但没有具体日期。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法院终有一天会做出裁决,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离这个日期也越来越近。

    2023-08-22
    1.9K
  • 我抄底了被清算的NFT,却被OpenSea上了锁

    7 月 26 日,NFT  收藏者 zamunda.eth 于推特讲述了自己近期的糟心经历。 三个月前,zamunda.eth 购买了编号为 #3243 的 CrypToadz NFT,几个月来倒也无事,但今天 zamunda.eth 却突然发现 OpenSea  给该 NFT 添加了“可疑活动”标识,受此影响 zamunda.eth 将不能再于 OpenSea 挂单出售该 NFT(其他交易平台可以正常使用)。 一番调查之后,zamunda.eth 发现向 OpenSea 提交举报的是该 NFT 曾经的一位持有者(我们就叫他“暴脾气”吧)。“暴脾气”曾在 NFT 借贷平台 NFTfi  抵押多个高价值 NFT 并借出了加密资产,但在约定的还款期到来之时,却没能及时履行还款义务(没准抄底去了),因此这些 NFT 抵押品也进入了清算出售流程,zamunda.eth 正是这波出售的接盘选手之一。 此后,失去了所有 NFT 的“暴脾气”一怒之下在 OpenSea 提交了大量针对性的举报,这其中当前也包括针对 CrypToadz #3243 的举报,OpenSea 受理之后便给相关 NFT 打上了“可疑活动”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暴脾气”还针对其中一笔涉及 BAYC 的交易对 NFTfi 提起了诉讼。不过就 zamunda.eth 后续透露,两笔交易在细节上存在不同(NFTfi 每笔借贷交易的条款并不相同,需要由借贷双方协商统一),BAYC 相关交易中 NFTFi 确实存在一定的违约嫌疑,但在关于 CrypToadz #3243 的这笔交易中,向“暴脾气”借款的一方甚至延长过还款时间,但“暴脾气”却再次违约。 zamunda.eth 最后表示,OpenSea 不问任何缘由,仅根据“暴脾气”的恶意报复就冻结了相关 NFT,这对买家的利益造成了切实损害。 简单捋下此事涉及的五个主体,按出场顺序依次为: “暴脾气”,这些 NFT 的前任 holder。 借贷平台 NFTfi,该平台允许借贷双方依照协商后的约定执行交易。借方可通过抵押 NFT 暂时借入一定的流动资金,在约定期到来之时还款(还要支付利息)并取回 NFT;贷方则可在约定期到来之时收回借款并获得利息收益,如果借方无法顺利还款,贷方有权支配(延期 or 清算)作为抵押物的 NFT;NFTfi 作为中间平台,负责在约定期间通过智能合约托管相关 NFT。 路人贷方,借给“暴脾气”资金的用户,也就是他在多次被违约后选择了取消“暴脾气”的赎回权,对 CrypToadz #3243 执行了清算。 OpenSea,交易平台,也是后来冻结 CrypToadz #3243 的平台。 zamunda.eth,接盘侠。 Odaily星球日报注:NFTfi 的一些还款细则 现在的情况是,zamunda.eth 作为一个普通的 NFT 收藏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到了 CrypToadz #3243,又因“可疑活动”标识无法在 OpenSea 正常出售该 NFT,其利益切实造到了侵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首先来说“暴脾气”,如果 zamunda.eth 的话是真的(暂时只有单方表述),“暴脾气”显然是主要的责任方,因借贷违约而蓄意举报,致使已不再属于自己的 NFT 流通受限,确实不地道。 其次是 NFTfi,作为一个借贷平台,其本身在业务运转上并没有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NFTfi 的整套清算执行流程似乎并没有被 OpenSea 视作正常交易,而是依照“暴脾气”的举报视作存在可疑活动。 再然后是路人贷方,作为“暴脾气”的对手方,他一度延长还款时限,在借方仍未还钱的情况下选择走清算路线,合情合理。 最后是 OpenSea,作为当前市面上最大的 NFT 交易平台,OpenSea 采用了较为严格的风控机制。我们翻了翻 OpenSea 的欺诈活动举报页面,发现在填写关于“NFT 被盗”的相关举报信息时,需要详细描述具体 NFT、区块链、地址、被盗原因等相关信息。虽然无法了解到 OpenSea 在收到相关举报后会如何进行审核,但结合本案可以试着推测,如果相关 NFT 存在于 OpenSea 平台之外的其他转移记录(“暴脾气”转给 NFTfi,随后又转给了路人贷方),或许会被 OpenSea 标记为“可疑活动”。 Odaily星球日报注:类似 zamunda.eth 这样持有“可疑活动”标识 NFT 的用户也可申诉解锁,但根据我个人了解,相关申诉的效率并不高,甚至会耗时数月之久。 综上,答案似乎已经清晰。事件的一大矛盾点就是 OpenSea 不知为何没有将 NFTfi 的清算执行流程视作正常交易,而是判定成了可疑活动。 当然了,OpenSea 作为与 NFTfi 彼此独立的平台,依据自身标准而非外部记录来执行风控也不难理解。然而,这一判断上的偏差却在客观上造成了这起关于 NFT 借贷业务的尾部小摩擦,也让我们得以有机会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再次审视 NFT 借贷业务。随着 NFT 借贷业务的进一步扩大,相关违约事件势必也会越来越多。对于依赖交易平台来执行清算的上游借贷平台来说,或许需要去和交易平台做一些 B 端的合作沟通,从而减少类似事件出现的可能。 此外,让 zamunda.eth 如此愤怒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 OpenSea 当前仍占据着整个 NFT 交易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在本次事件中,zamunda.eth 完全可以选择其他交易平台,但由于 OpenSea 的流量“垄断”,其他交易平台在出售效率上难免会打折扣,因此“可疑活动”标识才会如此具有杀伤力。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被视为整个 NFT 产业的垄断风险,从市场的健康发展角度考虑,或许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交易平台。

    2022-07-28 Web3
    24.5K
的头像
已有 0 条评论